
記得十多年前雖然還未養成聽歌的習慣,但經過唱片行時總會被一些「CD細細隻,但包到成個降落傘咁大份」的唱片包裝吸引目光。好些唱片甚至附贈一堆紀念品和優惠券,T-shirt通心粉枕頭番梘甚至感冒藥通通有齊。來到這年頭,歌手和唱片公司收入來源已不再側重於售賣實體唱片上,而是數位音樂、現場演出和廣告代言等。實體唱片甚至被視為歌手的奢侈品,近年的唱片設計也愈趨單一化。
既然聽眾都用串流平台聽音樂,實體唱片不但賺不了錢,甚至「蝕住咁印」,把唱片設計得再美又有甚麼意義呢?最近為歌手周國賢(Endy)新專輯《仲間》擔任美術設計的本地工作室——FUNDAMENTAL主理人Rayman這樣說:「唱片業不景氣,製作成本的確有限。但就《仲間》這張唱片來說,我覺得無論自己還是唱片公司,其實都沒有要靠造這張唱片來得到怎樣可觀的利潤 。所以整件事都不是從賺錢的角度出發的,我更覺得這是歌手與歌迷間的連結。而我得到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責任就是把音樂影像化、實體化,並在別的載體上延續。」因為浪漫,所以讓Rayman決定在非常有限的成本和時間內設計一張與別不同的唱片;因為浪漫,他更決定就這唱片的設計概念辦展覽,讓更多人透過音樂認識設計。

主理人Rayman Leung
手上錢七 承載過去與現在
《仲間》 份量十足,具質感的禮盒尺寸與傳統的雷射唱片膠盒大相逕庭。打開外面的紙皮盒,會看見內裏還有一個透明膠蓋,富懷舊機械感的內托上則放置了一張雷射唱片和一盒舊式卡帶。乍看或許不明所以,Rayman細心講解:「當時收到唱片公司邀請的時候,其實Endy已經發佈了《錢七》和《守口如瓶》的MV。經過討論後,我們一致決定以《錢七》的概念作為唱片設計的方向。」看過《錢七》MV的朋友會知道那輛車是穿越時光的機器,Rayman希望大家打開唱片那刻就如進入《錢七》的車廂裏那樣:「所以你會看到唱片光碟面設計得像駄盤那樣。我們亦希望突顯MV裏交叉穿越的時間性,所以你會看到模仿黑膠唱機的透明蓋,亦有模仿黑膠唱片的雷射唱片。而隔壁放了一個卡帶形狀的相集,裏面全是Endy和他的樂隊以前在紐西蘭的舊照。把所有東西結集起來,就成了一個跨時代的音樂播放器,由黑膠、卡帶到雷射唱片都囊括在同一平台上的感覺。而同時亦緊扣《仲間》和《錢七》的核心主題,表達對兄弟手足的情感。」

回想當初收到邀請,能與偶像周國賢合作,Rayman直言十分榮幸。但當時為配合音樂會推出唱片,Rayman只有一個月時間完成設計到生產所有工序:「當時其實有些較省時完成的選擇,例如用鐵盒這些現成的物資,買回來再做設計和上色等工序就可以了。但一來是我私心地希望能做到一些含膠蓋元素的設計;二來是希望這張唱片造了出來不只是被大家放在電腦裏聽就算,而是一件可以收藏很久的物品。我自己也擁有很多收藏,所以覺得這張唱片如果能像擺設一樣放在工作室裏看也不錯啊。」
辦展覽延續《仲間》概念

臨時起意在專輯第一首歌《去他***的世界》前奏部分加入撻匙聲,與包裝想表達《錢七》的概念更吻合!」
整體色調、紙張厚度和硬度、膠蓋高度、美術設計等種種問題都需要在一個月時限內進行反覆調整和修正。對Rayman來說,打造《仲間》時最驚險的情況是甚麼呢?「其實設計並不是最困難的,因為有目標自然會知道要怎樣實行。我想最考功夫的應該是跟工廠還有價錢上的配合吧。例如最初我希望盒內模仿錢七錶板的內卡印刷是再立體點的,像燙金之類的效果。後來完成印刷效果和用紙等報價後,唱片公司決定修改印刷量,基於控制成本的考量只好在印刷效果上讓步。另外就是原本心儀的內卡紙質到最後是缺貨的,我們唯有立刻在工廠找其他紙質現場試色和印刷。」為了這張唱片,Rayman可說是「搏到盡」:「不甘心因為成本的因素而令唱片無法呈現我想要的效果嘛,當時耿耿於懷了一星期。最後我甚至跟製作團隊說『不如我自掏腰包,你給我多一個印刷效果可以嗎?』但金錢買不到時間,當時唱片包裝盒其實已經在裱製當中,而且要趕及演唱會推出,所以最後成品就是大家手中擁有的那樣。」
而決定辦展覽,則是他希望由設計角度切入把音樂重新剖析:「歌手當然有自己的樂迷,但他們未必對設計有太多認識。所以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令認識Endy音樂但未必認識設計的朋友,能掌握更多唱片概念和故事之餘,亦理解為甚麼唱片設計值得如此執著。」製作包裝設計時所作過的大小改動,觀者都可以在展覽裏一探究竟。遇上感興趣或不明白的地方,Rayman亦會坐陣隨時解答大家的提問。

香港設計師的理智與感情
花一個月時間完成這個案子,其實成立於2012年的FUNDAMENTAL主要成員只有Rayman和另一位同事。問Rayman會否感到吃力,他淡然說:「是有點吃力,但我和同事都在設計行業打滾了十年有多,算是有足夠經驗應付的。最感挑戰性的,是因為《仲間》的元素是我以前沒做過的,例如透明膠蓋就是其中之一。但《仲間》一來是偶像Endy的作品,二來唱片公司給我們的自由度十分大,我們可以隨意加入自己的想法。跟其他案子一樣,基本上我們覺得好玩就去做。」

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當然也有相應的責任伴隨,特別像FUNDAMENTAL這種較小型的設計工作室。Rayman說:「其實當時跳出來開公司,也是為興趣而開始的。所以我覺得自己公司其實不太懂賺錢的, 我們沒有說要以怎樣的客人和觀眾為目標,只要覺得跟對方聊得來,案子吸引的就會想試。但有些補貼成本的工作其實是必須要做的,所以除了唱片設計,我們會接更多所謂較商業化、提供條件令公司繼續營運的案子。」唱片包裝、各類型商業廣告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平面設計等都在他們的工作範圍裏。 對Rayman來說,雖然做唱片和其他產品及廣告設計同樣屬於商業性質的工作,分別在於處理手法和心情:「其實我會以較理性的狀態處理其他產品包裝和廣告設計。例如早前跟某本地麵包品牌合作,做了個蛋撻的平面廣告。客戶要求呈現的是蛋撻新鮮出爐、很多汁和流心的感覺。所以用相片表達是最直接的,就算它還在爐裏烘烤也要把蛋撻剖開,讓芝士流出來這樣… 算是頗目標為本的。但做唱片或文化藝術的活動,其實可以表露多點感性的東西,因為我們自己概念的投入會比較多。例如《仲間》以時光機概念設計,其實未必每個擁有唱片的人都明白的,畢竟一開始我是從自己的角度開展整個設計嘛。所以兩者的處理手法是有分別的。」
「希望香港有專門報導關於設計的媒體。」
以鄰近地區來說,台灣文化部官方舉辦的音樂頒獎禮如金曲獎其實有提供專輯裝幀設計獎項,讓唱片設計師們有更多機會曝光於人前。對於獎項的價值,Rayman這樣看:「開公司後其實已經不太會參加各類型的比賽。有些行外人可能會被比賽的機構、評判名字吸引而留意,得獎或許能讓更多不認識你的人接觸你的作品。但我不覺得這些比賽能夠令設計行外人知道設計的價值;或者『市儈』點看,即使得獎其實也不會令潛在客戶知道設計的價值,從而找你工作。所以你問我會希望香港的音樂頒獎禮像台灣那樣,給設計師更多機會嗎?我會答你我比較希望有一個純粹報導城中設計話題的媒體,而這個媒體是會認真訪問和對待設計這件事的。以台灣為例子,像Facebook上的『設計發浪』這種媒體專頁其實是頗成功的。雖然社交媒體已經在香港盛行多年,這年頭其實人人都可以做的,但就是沒有人做。可能設計這回事在香港真的沒有市場吧,有市場才有價值讓別人投資報導嘛,我明白的…」

笑言不懂宣傳的Rayman其實一直靠Facebook聚集喜歡設計的知音,以往在舊辦公室亦曾辦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和分享。縱然是次展覽觀眾也是行內設計師為多,希望吸引行外人的Rayman覺得急不來:「其實我一支公硬銷你唱片設計有多棒、甚至設計這件事價值有多重要是沒有用的。要讓他們確實感受到那種價值,是要慢慢來又要花點功夫的。例如辦展是其中一個方法,只是又回到要『如何宣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在做的事』這些問題。所以其實是無解的,盡做吧。」

WIP What in process
周國賢《仲間》大碟包裝設計分享
日期: 2019年6月8日
時間: 14:00 – 18:00
*(15:00 – 16:00為導賞環節)
地址: Rm. 8, 4/F, Tonic Industrial Centre, Block A, 26 Kai Cheung Road, Kowloon Bay, Kowloon, Hong Kong
撰文、攝影:熊天賜
(部分為網上圖片)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