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梵高的《星夜》系列受英國的煤氣燈啟發,現在也在啟發後人。
「梵高在倫敦就好像上了三年大學一樣。」— 泰特美術館館長Alex Farquharson
終於趕在完展前一天,親赴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看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大型畫展「梵高與英國」,從這位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作品窺看他人生一段最快樂與啟發猶深的時光,以及大師的用筆如何影響了後來的藝術家。

1873年,20歲的梵高被調至英國 Stockwell 小鎮工作,在英國旅居3年。他被英國文化吸引,愛上Charles Dickens 和Thomas Stearns Eliot 的小說;受John Constable、John Millais 等畫家的作品啟發;醉心維多利亞時代非常興旺的版畫。英倫生活的點滴,深深影響日後梵高的藝術風格,而當時距離他成為職業畫還有多年。梵高的弟婦曾表示,這段時期是梵高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梵高弟婦:梵高最快樂的時光
這個十年來英國最大型的梵高展,呈現梵高50幅畫作,包括他於1888年創作的名作《向日葵》和《阿爾勒的女人》,這兩幅作品通常存放於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巴黎的奧塞美術館(The Musée d’Orsay )特別借出了《羅納河上的星月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此作是梵高筆下最震撼人心的美景之一。策展人深信,梵高的《星夜》深受泰晤士河的堤岸啟發,當中的金與藍更是受倫敦晚上的煤氣燈啓發而創作。

2003年,劇作家Nicholas Wright 推出的舞台劇Vincent in Brixton(「梵高在布里克斯敦」)在倫敦大受好評,還曾風靡美國百老匯,當年更奪得了Olivier Adwards 的年度最佳劇作,並且令梵高昔日這段不為人知的倫敦生活經歷,重新引起了公眾的注意,最後孕育出這個展覧。
梵高分別創作了黑白和彩色的《愁煩的老人》(Sorrowing old man),成為他的筆下經典之一。 經歷英國生活後,梵高一直醉心畫人物,是次展出了不少女人圖像,包括其於1890年創作的The Arlesienne (左)。
展覧獨特之處是,策展人特別呈現了倫敦生活以及景色如何影響了青年梵高外;也強調梵高又如何影響了像Francis Bacon、James Whistler 等英國的藝術家們,大約100幅作品,其中一半出自梵高之手,非常難得的切入點。
梵高去世時,英國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展品中甚至能讓你一睹1901-1910年代媒體對梵高尖酸刻的藝評,在世人眼中,梵高是一個「切掉自己耳朵的荷蘭瘋子」,直至1947年泰特美術館首推梵高的個展他才開始聲名大噪。

梵高遊遍英倫找啟發
難怪泰特美術館館長Alex Farquharson 在早前的記者會上說:「梵高在倫敦就好像上了三年大學一樣。」他強調梵高在倫敦生活的那幾年,對尚在創作成長期的他有深遠影響。展覧團隊還特意向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借來了訪客留言簿,上面有梵高的簽名,可見他在英國期間遊遍了每個地方,特別是美術館。

當年,梵高在倫敦市中心一個法國藝術品經銷商Goupil公司工作三年,當時他還未開始創作,每天的工作就是評估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好與壞的作品見盡,讓他對創作的慾念越發強烈,慢慢也就不喜歡這份工作。

展覧最打動我除了看到傾慕已久、一直放於荷蘭梵高博物館那幅《鞋》外,還有他在精神病院畫的《犯人的庭院》。Gustavo Dore 曾有一幅版畫以倫敦監獄中的欠債人為主題,梵高臨終前不久也畫了一幅非常類似的彩色作品《犯人的庭院》,他的灰調力透畫布渲染了整個空間,從50張展品中我看到了梵高的樂與悲,就像英倫的天氣。
撰文: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鄭天儀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