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夢」的概念於1867年,首先由法國漢學家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提出,形容人類在夢境中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那些人既知道自己在做夢,又能夠自由控制夢裏發生的內容,滿足在現實裏較難以實現的願望。
這兩個月以來,每星期都有幾個深夜是看着各大新聞專頁的直播度過。最近聽身邊的朋友說失眠和惡夢總是輪流相伴, 畢竟誰會想到現實竟然比夢境超現實,各種荒謬的事情每天都在眼前上演。在徬徨之秋要走得更久更遠,我們更要給自己 「take個break」 。 不妨看看香港、中國和韓國三地藝術家的聯展《醒夢 Lucid Dream》, 以夢幻的色彩和充滿童真的構圖為自己療癒身心。希望最近睡不好的你,都能在夢裏看到你想要的風景。
《醒夢 Lucid Dream》的作品由三地藝術家共同展出,包括來自韓國的李素允(Lee)、中國的徐琳琳(Alice)和本地代表米路沙(Miloza)。雖然同為80後的三位女性藝術家作品用色都十分絢爛,構圖和主題亦天馬行空,但細看會發現各自的作品都帶着強烈的個人風格。

《Where Wind Blows》(2017) by So Youn Lee
現居於洛杉機的年輕韓籍藝術家Lee,以夢幻的糖果色和剔透的質感為個人作品標記。她多以油畫及亞加力作畫,亦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上閃粉、貼紙和封上樹脂,豐富畫作的質感,亦增加夢幻的感覺。她亦設計了一隻無性別的生物「芒果」作為她作品裏經常出現的角色,透過像小孩模樣的「芒果」,與觀眾一同為自己的「Inner Child」抒發渴求平靜的情緒。除了畫作,她亦把「芒果」實體化成限量雕塑公仔在場內展出。
《Meteoroid》(2019) by So Youn Lee 《Where Wind Blows》(2017) by So Youn Lee
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及3D特效藝術指導Alice,從兒時開始學習中國傳統工筆繪畫技巧,所以她的作品筆觸十分工整細膩。而她的作品大多都擁有精緻的細節,並以相對其餘兩位藝術家較平實的色彩和光怪陸離的構圖成為她的個人風格。例如《Girl and Tiger》及《Infinite Tea Party》等,Alice透過描繪花朵及動物在人臉上炸開,讓觀眾如找「彩蛋」般在作品裏探索她希望表達的情緒。

除了詭譎的想像,Alice部分作品亦指向社會議題,扣緊清醒夢「虛中有實」的主題。例如鉛筆素描作品《No Bullying No Hazing》就是她今年有感網絡上太自由,讓大家誤以為匿名發言不用承擔效果而創作,她希望透過作品鼓勵觀眾一起拒絕網絡欺凌的病態文化。
《Rabbit and Baby Jellyfish》(2018)
by Alice Lin

身兼本地插畫師及玩具設計師身份的Miloza,作品帶超現實的神話風格。她喜歡以鮮色的亞加力作畫,之後亦會加上珍珠粉及閃粉,令作品更添夢幻的效果。她作品裏的人物常常被賦予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Miloza曾解釋因爲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會特別重視,而每次創作第一個會下筆的地方就是雙眼,彎曲的線條則是代表人物的靈魂。

《Search for Boundaries》(2013),《Self Hallucination》(2015) by Miloza Ma
有趣的是,Miloza筆下雖然以可愛的人物為主,但她的作品卻也同時呈現宇宙和「All is one」等等宏觀的畫面。她也曾提及過自己對New Age概念有着濃厚興趣,希望透過豐富的構圖和鮮豔的色彩向觀眾表達正面的想法。
《Search for Boundaries》(2013) by Miloza Ma
《醒夢 Lucid Dream》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時間:10:00 – 19:00
地點:Lucie Chang Fine Arts (上環太平山街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