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工筆畫大師陳之佛(1896–1962)在他的《學畫隨筆》曾分享過:「作畫貴靜淨,靜則雅,淨則美,靜在心靈之修養,淨在技巧之修養。」他擅以寒梅、凍雀、秋菊、殘荷、沙汀等題入畫,呈現他的孤寂憂傷和時代精神。

陳之佛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工筆花鳥畫家,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的先驅,他的作品《梅梢三雀》,透過細膩的工筆手法,線條及色彩的組合運用,再把圖案的裝飾手法融於畫面。

整個二十世紀,陳之佛與于非闇以「南陳北于」並稱於中國花鳥藝壇。陳之佛這位藝術教育家也是第一個到日本學工藝的中國美術留學生,1918年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工藝圖案科進修(當時的「圖案科」即是現今的「設計」),故諳熟西方繪畫中解剖、透視、色彩學,使他的作品呈現中西兼融的獨特風貌。

從草稿看創作軌跡

澳門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翎靜芳馨—南京博物院藏陳之佛作品展」,展出陳之佛共166件/套作品,來自陳之佛繪畫作品重要收藏機構南京博物院。澳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形容,陳之佛不僅是中國圖案畫的拓荒者,也是提升、發展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

展覽最難得是「從草稿到作品」部分,呈現不少大師的創作草圖,可從中看到陳之佛的一絲不苟。

展覽分為兩部分,「圖像與風格」呈現他精心雕琢的工筆作品;最難得是「從草稿到作品」展出不少大師的創作草圖甚至他的作畫用具,觀眾可以多角度地細心研究他的創作過程和軌跡,感悟他的尚美精神。

南京博物院專家萬新華在導賞作品時表示,陳之佛十分重視「觀、寫、摹、讀」四大創作要素,在場展示的許多草圖、素材、寫生及粉本等圖稿,充分展現出其從觀察、尋覓、寫生、讀古、臨摹、納新、推敲、定稿與創作的生動過程。有些草稿他畫/修改了好多次才繪成畫,可見他每張工筆作品都經過長時間的創作,九朽一罷,方作甘休。

陳之佛難得一見的創作草圖,都是早年大師家人捐贈南京博物館

澳門文化局梁惠敏代局長在致辭時,便特別提到陳之佛創作手法,既繼承宋元花鳥畫的精妙,又吸收了圖案設計的表現手法,作品豐富了工筆花鳥畫的表現手法,流露出精致秀逸、淡雅明麗的古典氣質。

陳之佛在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時,特別強調構圖、色彩等方面的形式美,在構圖上從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細品此作,畫中景物雖不繁雜,但主次分明、動靜相應、虛實相生,於平淡中彰顯出獨特韻味。安詳靜謐,意境幽遠。

傅抱石作詩推舉

陳之佛原名紹本,又名子偉、杰,號雪翁,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滸山(今慈溪市)人,少時已對繪畫產生興趣,曾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進修,是中國首位赴日讀設計的留學生,更曾創辦「尚美圖案館」從事圖案設計工作,並曾任教於多家中國藝術學校。

陳之佛可謂拯救和振興中國近代工筆花鳥畫的功臣,有生之年嘔心瀝血,慘澹經營,復興中國雙鉤重染的工筆花鳥化傳統,融合中西。傅抱石曾經為陳之佛題寫過這樣兩句詩:「雪個已矣甌香死,三百年來或在斯。」說的是八大山人及惲南田過世後的三百年間,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上,大概只能推舉陳之佛了。

「翎靜芳馨‒南京博物院藏陳之佛作品展」

展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
地址:澳門冼星海大馬路
日期:即日至11月17日
時間:10:00-19:00(星期一休息)
網址:www.MAM.gov.mo

撰文、攝影:馬如風 (部分圖片由澳門藝術博物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