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教科書是長這種漫畫的樣子,實在每天都很樂意帶出門啊…

英文有句諺語叫「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指人不可貌相,然而封面是否真的不會左右我們閱覽一本書的意欲?在香港接受十二年免費教育的我們應該最誠實,多年來看到數學書封面上的公式和立體、常識書上的新聞圖片和齒輪形狀的設計,莘莘學子們可說是敬而遠之。(至少我是….)

日目247視覺藝術負責人陳普,把體育課本打造成熱血日漫風格的讀物;配合AR app(擴增實境)的使用,嘗試讓體育課本動起來,更生動地補充強調户外體驗的課堂未必有的知識。

教科書是人在成長的階段裏接觸時間最長的讀物,形塑着我們對知識和圖像設計等元素的認知。台灣設計團隊「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決意向社會證明,美感能改變教育的未來;所以集合了台灣頂尖的設計師,把從前看起來死板閹悶的教科書排版設計改頭換面,變成別樹一格的讀物。

玩味設計助傳遞知識

團隊近日為第三季計劃發起眾籌,目標對象從前兩季的國小程度學科轉移至文字內容及知識越趨艱澀的國中程度、包含小三自然、小五綜合、國八數學、國八社會及國七體育等科目,希望透過更精緻的設計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和理解課堂知識。

為眾多唱片擔任設計的台灣設計師顏伯駿在項目裏負責設計小三自然課本,他舉例認為課本慣用的攝影照片無法呈現植物不同角度的細節,但科學繪圖就能補足這部分、培養學生對自然及生物領域的觀察力。精美的自然圖鑑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談到精緻的設計,不得不提由台灣創意單位Bito創辦人劉耕名負責的小五綜合科本,透過代入感十分高的實體概念、把課本設計成防災包,在學生實際把玩的過程裏提醒他們防災不只是紙上談兵的課題,在世界狀況複雜的當下更顯其重要性。

從一腔熱血到落地走入體制

這個「活化教科書」的計劃由2013年開始,至今已進行七年,而初時只是一個由三位30歲不到的大學生發起的計劃。堅信美感教育需要從小培養的三人,察覺坊間教科書設計單一,欠缺視覺層面上探索與比較的機會,自然侷限學生發展想像空間。三人當時從新竹大湖國小的小五國文課本開始,與12位設計師共同產出第一本作品;

幾何圖形在數學課本封面上幾乎「走唔甩」,可惜總離不開老套兼悶棍的形象。由無氏製作負責人吳孝儒負責的幾何摺紙概念,證明在設計上花點心思排列重整,其實也能令學生們眼前為之一亮。

數年過去,幾位主理人除了名氣漸增,「美感細胞」也實際地走入體制,以政治參與的手法嘗試為教科書設計運動作貢獻。他們在2015年曾與處理教科書審核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溝通;不僅令國教院召開多年來首次美術編輯教科書會議,2018年有關部門更放寬教科書字體限制;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邱乾國也表示,會在2019年放寬教科書封面材質限制。

從天馬行空的奇想到落地推動實際變革;也從初時第一季的小五國語課本、到第二季延伸至英、數、自然及社會共5科,合作的設計師越來越多,「美感細胞」掀起的教科書「設計革命」可說是越來越順利。至於牽涉更多設計師、科目及程度均越趨繁複的第三季能否成功,就要視乎各地設計愛好者的持續追蹤和實際支持了

眾籌計劃網站:https://bit.ly/38mj8Bb

圖片來源: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