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輕工業曾經興盛的香港,香港踏入了服務型經濟的時代,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設計學系副教授祈宜臻博士 Tris 指:「made in Hong Kong 呢個品牌應該要堅守、堅持,現時唔係香港冇設計或者生產,而是被牽扯入去貿易戰爭當中。」在博士觀察之中,「香港製造」正在轉變更迭。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設計學系副教授祈宜臻博士 Tris

的確,目前只是美國禁止使用「香港製造」標籤,「香港製造」並沒有「壽終正寢」,而「香港製造」說白了又是代表甚麼?教授也認同這是一個廣闊又難以用言語清楚解答的概念:「以前 made in Hong Kong 就係『獅子山精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有好多山寨廠、家庭式嘅輕工業,就好似李嘉誠穿膠花嘅故事;現在是一班年輕人創業,去做手作、做一啲概念產品,努力去唔同地方推廣。」似乎精神並沒有隨時間腐化,「香港製造」其中包括「肯博肯挨」的特點依舊不變。

精神不變方式扭轉

山不轉路轉,「香港人」就是擅於接受和應對改變。1950年代至1970年代正是香港工業起飛的輝煌時代,紡織及製衣、塑膠及玩具、鐘錶和電子四大生產製造行業並列為「香港四大工業」,及後中國改革開放,掀起了香港一波工廠北移潮。

「當年黃金時代我哋叫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可能係外國品牌但係香港製造,所以當時可以話係 made in Hong Kong 高峰期,我細個真係每件玩具翻轉都是香港製造,每一件衫都係香港製造,呢啲都令我哋因為香港而感到驕傲的元素。慢慢我哋呢種競爭力變差,我哋就推動學生轉去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方向發展,唔單止係幫人生產,都要有自己設計嘅成分。」博士這樣回應「香港製造」面對香港工廠北移的轉變。

香港鐘錶業生產技術成熟,每年吸引不少學生設計,圖中大部分均為學生設計得獎作品。

現今「香港製造」走向了一個新階段,不少年輕人都加入其中,教授覺得未來「香港製造」在方向上確實要仔細考量:「本地現在多數圍繞住一啲小型製作,例如:耳環、電話套、頸鏈等,我希望學生嘅想法可以廣闊一啲,甚至包括社會問題,可能係有關老人自理、照顧弱能人士、腦退化患者等等,多於停留喺手工上。」教授希望部分新一代的「香港製造」設計能夠因應香港,甚至全球問題而製造,令「香港製造」能在文化輸出或是設計上大放異采。

教授指因為香港住屋空間問題,近年不少學生會設計可摺疊式家具,希望善用每吋空間。

Made in Hong Kong 的新一代生產與設計

轉向 ODM 為主的時代,教授明言生產與設計缺一不可:「香港現在缺乏生產力,當你有一個很好嘅想法,但係邊個幫你後期製作其實係好關鍵嘅,好多 made in Hong Kong 喺想法上好好,而且有好多平台都推動緊,但係生產上有時會限制咗。」

教授認為單論生產製造,內地廠商無疑是一個可以考慮合作的選擇;在設計上則更應該接受跨界合作設計,她舉例:「我好鼓勵設計系學生同工程系學生合作,人哋唔識設計我哋幫手喺設計上做好啲,我哋唔識一啲電子或者機械嘅製作就請人幫手,唔係又點做到更多元化嘅嘢呢?」她認為香港因為很多因素變成產品設計為主軸,但再下一步要怎麼走,我們要想得聰明些,香港的設計界和工業界關係很密切,設計師無法只是進行設計而漠視工業生產發展。

「made in Hong Kong 嘅界定其實好模糊,可能一個手袋標示意大利製造,但當中好多工序係喺大陸進行嘅,可能只係最後少少工序喺意大利進行就變成意大利製造,所以其實係一個超級大嘅課題。」她認為撇開製造地點,「香港製造」現今某程度更代表的是品質、優越的安全性和文化。

教授以玩具為例:「made in Hong Kong 都會有人在乎製造地點,因為安全性、品質控制做得好,另外有時有啲玩具都有傳統香港元素,例如人物角色,所以 made in Hong Kong 又有一種文化元素存在。」教授指「香港製造」現時有很多新的產品設計在醞釀,包括桌上遊戲、環保相關的物料或產品、銀髮一族的相關產品等等,就算抹去「made in Hong Kong」的標籤,香港的文化依然會在產品設計中散發出來。

教授指香港設計的桌上遊戲不少在國際間都十分受歡迎,絕對反映香港人的創意,同時亦隱隱散發香港文化在其中。

撰文:余日一
攝影:余日一、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