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書展受第三波疫情影響而臨急煞停。疫情尚未明朗,能否順利延期於12月舉行難以預料,各書商到最後會賺或蝕多少、可說是未到埋單那刻也說不準。然而對獨立作家來說,能拿到書展的入場券原來已經是萬幸:「我出第一本書嗰時訪問過夫子(劉鋭紹),佢初頭問我搞成點,我話連書展都入唔到。」作家蔡曉峰(KidMan)憶起3年前一腳踢推出後傘運書籍《有種責任叫堅持》,卻因為沒有出版社和發行商輔助而差點不能在書展展出。

透過夫子介紹,KidMan得到本地發行商里人文化前副總經理,現為薈文網顧問陳國華協助;最後成功進軍書展,大大增加其作品曝光率:「因為獨立作家無得就咁(在書展裏)租booth。而且正常書展人流起碼80至100萬,有1%人經過攤位,代表起碼有1萬人有機會見過本書,對作家同小型出版社係好鼓舞。」

蔡曉峰(KidMan)本為獨立作家,著有《有種責任叫堅持》(2017)及《如水·堅持》(2020)

3年後,曾力挺港大學生會發行《香港民族論》、不時協助本地獨立作家出版書籍的里人文化,在今年1月底宣佈歇業。正當讀者以為又一本地獨立發行商就此告別之際,里人文化在時隔超過半年後以新班底重組;除了把經營重心轉陣網上書店、以「薈文網」身分再次亮相,更積極部署重啟發行業務。成為薈文網營運總監的KidMan,期望借鑑自己的經驗,在書業和大環境均未明朗的時間,繼續為有志於寫作的獨立造書人,提供能安心大展拳腳的土壤。

發行商的窘境

向來從事發行事務的里人文化,何以轉陣成網絡零售書店?説薈文網始於畸型兩極的出版業生態,其實不過份。社長陳國華表示,發行商的功能最初是從出版社採購書籍再送到書店上架,但隨着近年市場轉型、大眾購書意欲下跌,發行商要兼顧市場推廣的策劃。然而坊間的小型出版社資源有限,一年可能只出版幾本書,陳sir直言難以策劃所謂的「市場推廣」;至於大型連鎖出版社,其實已經一條龍式包含發行及書店零售的部分,他們擁有的書種已足夠支撐自己業務運作,不會外判給坊間發行商進行策劃工作。

陳sir表示除了擁三中商的聯合出版集團,坊間現存而活躍的獨立發行商只有約10間,里人文化是其中之一。

即使陳sir和同仁們努力為獨立作者進行出版和發行工作,原本全港尚有200多間大大小小的書店,在2016年隨着當時Page One的結業而陸續倒閉,香港實體書店生態從此可謂兩極化。香港實體書店由兩大連鎖集團「聯合書刊物流」三中商和誠品攏斷,會優先推廣的自然是熱門話題的銷量保證和自家出版的書籍,即使成功推送坊間獨立作家的作品進書店,也很少會置於當眼處。更遑論在這幾年炒得熱哄哄的政治審查問題;而就算企硬拒絕幫襯大集團,而轉向如樂文和愉林等傳統文史哲書店敲門,但顧客群定型和老化的情況近年越趨嚴重,獨立作家的作品未必符合傳統書店顧客的口味;而年輕顧客近年亦傾向使用網上平台如博客來訂書,繼續發書到書店等同「出一本蝕一本」。至於原本對獨立作家來說,應該最吃香的中型書店如Kubrick即使「死唔去」也轉型兼營文創產品和餐飲,經營重心也從書籍轉至「副業」,令陳sir感嘆環境已不利於實體經營。

「就算俾你做到marketing,人哋可以去邊度買書呢?」不論出版社、發行商還是書店同樣走入窘境,似乎是時候探尋出路。

KidMan表示缺少發行商幫忙,連公共和學校圖書館也沒辦法上架:「小型出版社同獨立作家好難同100間小學聯絡,但發行商就可以做到;佢哋可以集合咗資料再去介紹,或者跟進之後送貨狀況。」這都是依靠發行商的人脈和經驗,而可以代作家及出版社處理的聯絡工作。

「唔一定要幫襯大書店。」

前後路均「封死」,夾在出版社和書店中間的發行商不得不面對產業轉型的現實。但只要實體書未亡,發行商依然有其存在價值。陳sir和KidMan異口同聲表示發行工作不是不做,而是轉陣網絡進行。所以曾稍作停步整理思緒的里人文化同仁,籌備一年後以集出版、發行及零售等多功能合一為定位的薈文網回歸:「可以同時做市場推廣同銷售,而社交媒體嘅威力令訊息傳播更快、受眾更廣,效果理應更好。」陳sir笑言1年前的他也許不會有種作這樣的決定,然而疫情帶起的網購風潮,可說是為他們在如斯困境裏重新出發打了一記強心針。

KidMan表示書種主要圍繞生活品味及華文文化:「飲食、親子;華文文化包括台灣當代散文、香港作家嘅散文同小說等都係目標書種。」

「大書店嗰套經營手法,限制咗大家去認識小型出版社或者獨立作家嘅書。」KidMan直言營運方向正是希望告訴讀者、甚至作家和出版社,在大型集團以外其實有的是選擇。所以網店傾向羅致的,還是會以小型出版社和獨立作家的作品為主:「薈文網係真心想介紹書,所以我哋有自己嘅編輯推介。我哋同事會先睇完本書,再喺網站花時間寫啲介紹文,唔會就咁copy出版社嘅資料,亦有同事會整好靚嘅graphic介紹個別書籍。」他笑言整理詳盡而精簡的資料,也是希望能讓讀者一看就能明白書本大意,免卻需要開口查詢的尷尬。他們選擇以最花時間、吃力卻未必討好的方式推廣喜歡的書籍。

平台發佈僅1個月左右,KidMan表示零售網店已先行運作。至於發行工作,KidMan則表示現正與不同出版社和獨立作家聯絡,希望能盡快重啟。

承接里人文化多年來協助推廣小型出版社書籍的作風,薈文網亦設限時的社方書展,讓為了某特定作品而點進去網站的讀者,也會認識該作品之出版社旗下的其他出品。像現正舉行的次文化堂社方書展,就是讓主題類近的時政書籍一次展現於讀者眼前的機會,並以簽名版和折扣等優惠加強推送力度,對讀者、作者和出版社來說均有各自的益處。KidMan直言這種讓讀者「滾雪球式」認識出版社作品的行銷方式比較少見,雖然能讓他們參考的經驗不多,還是有放膽嘗試的價值。

一齊贏先係贏

起步於經濟蕭條、而且書業本來就不吃香的時代,KidMan坦言多少會有擔心。然而老闆陳sir 給予經濟和人脈上的支持、以及極大的自由度,以及眾獨立出版社和作者主動提出合作及優惠等舉動,均是讓KidMan和同事在困難的時間裏依然奮力支撐下去的原因。

真正令KidMan最擔心的,反而是近一年在政治環境及疫情雙重打擊下,本有志於投身創作的年輕人反越見躊躇。最近透過薈文網接觸年輕創作人的KidMan感受很深:「一來政治環境令佢哋擔心,即使唔係寫社會議題,但佢哋都會驚唔小心『踩紅線』;二來疫情下工作同收入都受影響,佢哋根本支持唔到自己去寫書…」更致命的是在長久以來處於惡性循環的出版環境下,本來就難而尋找渠道出版或銷售作品,疫情下連書展也取消也就更難以接觸讀者。他認為多方均處於窘境,年輕人難以從創作行業裏看到希望:「疫情終有一日會完。但而家開始越嚟越多人唔做,最後損失唔止係佢哋追求嘅事業,亦會令好多人少咗好睇嘅作品,甚至inspire(啟發)唔到人繼續寫嘢…」

社長陳國華最影響KidMan營運薈文網方針的,是其與各方交心的關係,提醒着他經營的不只是一盤「生意」。

「惟有大家都生存到,大家先可以繼續生存」是KidMan多次掛在嘴邊的話,他希望薈文網的出現,能讓小型出版社和獨立作家知道,大型書店之外尚有另一個能讓他們賣書、而較少限制的平台:「當我係素人,本書放大書店賣都唔會放當眼位;但喺我哋書店會有足夠位置介紹,亦唔會話有知名度先推介。呢樣係我哋嘅mission statement。」另一方面,也能讓KidMan和同事們透過賣書平台了解現在讀者的喜好,加強各方的交流。他認為這正是里人文化多年來秉持的精神:「陳生一直幫好多獨立出版社同作家做發行,而儲落唔少人脈;但佢唔係淨係講生意,而真係會在意佢哋有咩需要…」

「做文化更應注重呢樣嘢,用生命影響生命。」KidMan看着我,認真道。

撰文、攝影:熊天賜

在〈從發行商到網上書店 里人文化如何繼續提供選擇?【閱讀】〉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