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燈街、油麻地警署、廣東道等等地標,是不少著名港產片的取景之地,它們見證着香港影壇最繁華的時代,亦盛載着很多人對上世紀本地電影的共同回憶。回顧八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發展蓬勃,年產約二百多部作品,更風靡台灣、韓國、東南亞等地,「東方荷李活」的稱號當之無愧。

好景不常,隨着本土電影市場收縮,人才紛紛北上發展,加上投資方向的改變,港產片在九十年代開始衰落,產量大幅減少,戲院陸續倒閉,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回望1992年的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十套上榜的都是港產片,排名頭三位的《審死官》、《家有囍事》及《鹿鼎記》,至今仍令一眾影迷津津樂道,《審》一片更有近5,000萬票房成績。時過境遷,翻查最新數據,2019年香港三大票房最高的電影分別是《復仇者聯盟4》、《反斗奇兵4》及《蜘蛛俠》,港產片十甲不入。

不甘心香港電影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4位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的學生,今年4月在社交媒體開立了「映遊舊戲」專頁。他們走遍港九新界,以「相中相」的拍攝手法帶着不同的港產片劇照重遊現場,希望能夠喚醒人們對本土電影的關注。

「映遊舊戲」專頁成員阿佳(左)和 Coco(右)。
採訪當日,阿佳與Coco帶記者到《妖獸都市》在金鐘的取景地,並即席示範如何對角度拍照。

電影故事記錄本土文化

港產片盛載着香港的歷史與文化,上一代的故事逐漸被人遺忘,幸好我們還可以從電影中追溯這些過去。阿佳與 Coco 是其中兩位團隊成員,他們都是導演關錦鵬的影迷,在1987年上映的《胭脂扣》更是兩人的最愛,「我們去到石塘咀那條山道天橋拍照,發現社區面貌沒太多改變,好像真是進入了戲中的畫面,很有感覺。」

石塘咀是香港的傳統舊區,昔日曾是著名的煙花風月之地,最高峰時有近40家酒樓、2,000名風塵女子,我們常常說的俚語「一蚊雞」與「鹹濕佬」,都是源自石塘咀的風月文化。如今區內「繁榮不再」,不過我們還能透過電影認識這段過去。

不只舊片,其實很多新生代的港產片亦充滿着濃郁的「港味」,想要盡力地保留香港獨有的特色。阿佳坦言自己偏向鍾愛新片,「新的港產片題材十分多元,涉及到很多本土議題。」在今年上映的《金都》,以金都商場為背景,帶領觀眾思考婚姻的意義、中港假結婚等等的話題。金都商場在八十年代落成,是專門提供婚嫁服務的香港舊式主題商場,可是近年商場的空置率高企,地庫一層甚至經已完全關閉,年輕新人要找婚攝或訂製喜帖的話,亦大多選擇上網找。金都商場的未來去向是如何,無人知曉,但至少《金都》一片幫助我們將僅存的現在記錄下來。

《金都》

盼大眾支持新一代港產片

如今本地電影陷入低迷狀態是個不爭的事實,Coco 卻表示自己對此欣然接受,「任何事情都有高峰低潮,不可能長期處於巔峰狀態,現在可能只是高潮之後的殞落。」她希望大眾能夠改變入場觀看電影的習慣,「不要看到有周潤發、劉德華等等的『大cast』才入場,看到有新的、不認識的演員都可以支持一下。」

同學們會沖灑出絨面照片,拍照時就不容易反光。

阿佳亦覺得「自己人要撐自己人」,看荷李活大片之餘也要多多支持港產片。香港的市場很小,但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只要每人都願意出一分力去支持香港電影,必然能為業界帶來新氣象。就如《幻愛》般,上映首日只得15萬票房,成績並不理想。然而,在坊間口耳相傳的好評之下,電影逆流而上,越映越旺,更創造出奇蹟,至今已衝破1,400萬票房。

作為應屆電影系的畢業生,儘管行業的前景發展黯淡,兩人仍對港產片抱有一絲的信心,「香港影壇不是青黃不接,我們仍有出色的劇本、導演與演員。」你購買的每一張戲票,都是一個選擇。你願意入場看一齣港產片,為香港電影尋回昔日的光輝出一分力嗎?

撰文、攝影:張美珠
作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映遊舊戲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rowbackhkfilmstor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