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園臺七號》是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動畫裏有我喜歡的『拙』。鉛筆碳粉畫在國畫的宣紙上,那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就是傷逝……」── 導演及收藏家楊凡
十年磨一劍,導演楊凡創作了以1967年動盪香港為背景的原創動畫電影《繼園臺七號》(NO.7 Cherry Lane下簡稱《繼》),製作費更高達一千萬美元(約七千八百萬港元)。結果一鳴驚人,作品於去年《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奪得「最佳劇本」殊榮,為港爭光。

楊凡形容,《繼》是一齣自由任性的後現代電影,是華人遷移史,每個角色都是精神分裂下的自己,「幾個人慢慢地繪畫一部電影,也是一種禪修。」製作過程迴腸盪氣像修煉,成品豈止是電影?「這是個有關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但本是一個夢,是一個不懂動畫,不看動畫,卻終身迷戀電影的一個標準影迷夢。」

楊凡一直很想拍一齣關於異鄉人融入香港的電影,於是他把《繼》的故事設定在1967年,那年他剛剛20歲,從台灣初到香港,亂世中與文學和電影瘋狂地戀愛。
既是情書又是夢
電影長達125分鐘,要滿足唯美、自戀的楊凡,製作過程殊不簡單,愛美的他對畫工畫質要求非比尋常,所有筆觸別具匠心,故能成為電影動畫界的創舉。是次參與畫稿創作的畫師多達六七十位,分別來自北京、台北,在2015到2019的五年之間,在主筆張鋼和謝文明的領軍下,勾劃出香港曾經的逝水年華。
動畫師先以碳粉鉛筆在宣紙上繪畫出當年香港的街道,然後再以電腦為畫面添上色彩,呈現出彌留在港人心中的香港集體回憶、逝去的香港。連電影名字也特別請來95歲高齡的畫家好友黃永玉親筆撰題。
楊凡說,影片背景講的是1967年的香港,所有繪畫的工作人員卻都是八十年代之後才出生,雖然許多資料可以在畫冊及電腦中收集,但感覺還是不一樣。為求逼真,楊凡於是帶劇組坐電車走山坡,找尋已流失的香港感覺。
「第一批鉛筆稿出現的時候,我看到戲院的廣告牌、街邊的小吃、西環石板街道、半山的榕樹牆根,還有香港大學、希爾頓酒店、皇都戲院、太平館餐廳……真箇似水年華。每一筆都是心血,畫在宣紙上,在電腦上拼湊起來,再渲染色澤,那麼多消逝的香港地標,又重新在自己的影片中重生,那種喜悅卻是難以形容。」

動畫的吸引和挑戰都在於天馬行空。動畫演員的造型設定完全憑空想像,再把它描繪出來,一舉一動都要推敲設計;例如主角梅太太的貓,身上的每一根毛都得畫出來;她兩次撥開珠簾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還有兩位男主角淋浴,那濕潤的水珠在身體上流動,都是極富挑戰的動畫難度鏡頭。另一主角妙玉躺在地上遍地開花的潑彩鏡頭,畫師畫了又改、改了又畫幾乎有一年。

動畫裏出現的道具也是玲瓏滿目、一絲不苟、古今中外應有盡有。講究的古董、懷舊的照片、絲絨垂墜的繡花窗簾,即使是實拍電影也需要時間去收集,何況每一個道具都要手工繪製?大至巨型郵輪小到精巧的打火機,唯美的楊凡執著到半絲不苟,竄流出他的氣韻。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楊凡的電影,總是美女俊男星光熠熠,張曼玉、鍾楚紅、張艾嘉、鄭裕玲、周潤發等等;這部電影動用在畫紙上的演員眾多,人物同樣美得令人驚艷,單是臨時演員也要百千,創作花費的功夫和時間,昂貴程度媲美聘請真實演員。

同時,《繼》很多顛覆概念都是破天荒的,例如這是一齣3D轉2D、現實轉虛擬的動畫。因為先做3D可讓楊凡看到每個角色最細微的動作,百分百達到他的要求,然後再根據鏡頭畫成2D,這複雜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相等於拍兩部動畫電影。非常任務,楊凡自然要用非常方法去達成。

為電影 國寶級畫作斷捨離
當年,少年楊凡被一本唐寅畫冊震懾,一頭裁進中國書畫收藏,獨愛張大千。作家董橋就曾形容楊凡是「清清貴貴的玉堂公子」,有「老民國庭院才子的品味,頹廢而華美的鏡花因緣。」
放眼四海,楊凡這位「謫仙館」主人,可是唯一靠賣畫來籌措資金拍戲的導演,浪漫而風雅。江湖早就有說:「楊凡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拍一部電影。」最著名的例子包括1985年為了拍《玫瑰的故事》,楊凡釋出一幅不可多得的文徵明山水手卷,結果破了中國畫的成交紀錄;為了拍《流金歲月》,他又割愛震驚四座的張大千《桃源圖》,套現187萬,接着有《荷花金屏》、《紅拂女》、《滄浪漁笛》,傅抱石的《陽關送別圖》、《竹林七賢》……結果,他完成了14齣電影。
這次也不例外,他把張大千的潑彩《加州夏山》送拍佳士得,開始了《繼園臺七號》的第一步。動畫從來是燒錢的事業,加上楊凡的完美主義,團隊決定要重繪街道背景,營造更逼真的老香港感覺,率性的楊凡再加碼,頭也不回的把薄扶林道的「樸園」賣掉注資。對此,他曾如此表白:「(我)接受過中國美術史上石濤八大齊白石傅抱石張大千的資助,不斷沉迷,從未放棄,百折不撓,終於成就了這部影片。」
唯有一幅《寒山子憩寂圖》,是稱楊凡為「曼石」的張大千送他的傑作,影癡楊凡怎也不肯釋出,還特意請大師題了上款,以防自己抵不住金錢誘惑,又拿去變賣拍電影去。
永不說不(never say never),誰知道哪天楊凡的引擎撻着了,又會忘我的斷捨離,儲備彈藥開拍新戲,繼續尋找背道而馳的突破?
為什麼是繼園臺?
《繼園臺七號》改編自楊凡三個短篇小說:《春風沉醉的夜晚》《金屋淚》《青春夢裏人》。
繼園臺本身地處香港北角,解放之後,許多南下的文人集聚於此區,因此得名「小上海」。「繼園」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南天王」陳濟堂兄弟陳維周所造的山頂莊園:紅牆綠瓦、樓閣亭台、小橋流水,堪稱人間仙境。一旁山坡就被稱為繼園街與繼園臺。
有趣的是,楊凡並未到過繼園臺,一次也沒有,但是對這三字卻有說不出的感情與迷惑。正因如此,他能把心中的幻想與憧憬,亳無包袱和牽累的拍出來,包括把盤根縱横的堅尼地城科士街石牆樹,搬到繼園臺,成為關鍵場景。

關於楊凡:
72歲的楊凡,擁有一張雲影飄逸的履歷表。前半生,除了沒做過雕塑和建築,八大藝術他涉足了六樣,赴美國進修演藝後,曾於荷里活當特約演員,回港後當過職業攝影師、電視台編導和製作人,1984年轉型電影導演,執導的處女作是《少女日記》,也出版過多本著名,包括《楊凡時間》、《花落月眠》、《楊凡電影時間》和《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