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半個世紀、擁有「汽車捐山窿」都市奇景的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宣佈全面封閉,與2020年一樣正式走入歷史,之後將會進行拆卸,以騰出空間擴建加士居道天橋。不少市民大嘆可惜,皆因它不只是個普通的多層停車場,還是港式舊建築物「一物多用」的最佳例子。

圖片來源:Dickson Leung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的落成年份一直備受爭議,有指大廈在1950年建成,後來有網民翻查資料,發現大廈其實是於60年代尾開始分階段興建。儘管大廈的身世成謎,但其設計之罕見程度,則是毋容置疑。停車場大廈的地下為圖書館,二至五樓是一個「大咕窿」、被加士居道天橋橫空貫穿的行車隧道,最高兩層則曾用作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室。
傳統停車場往往只是個讓人泊車的地方,甚少受到公眾的高度重視。縱觀全球,除了本地這個「穿窿」停車場之外,不少外國的停車場一樣能夠打破其單功能的特性,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
2008年,一名英國畫廊主理人Hannah Barry發起了「Bold Tendencies」藝術項目,將 Peckham Car Park的最上面三層變成雕塑公園與活動空間,並在該處舉辦各形各色的文藝項目。最叫人津津樂道的,就絕對是在2014年舉辦的管弦樂表演。古典音樂,其實不一定在教堂和音樂廳之類的傳統場所演奏,在一個廢棄、殘破的停車場表演,原來別具風味。
無獨有偶,位於澳洲墨爾本的Parkade Car Park 興建於60年代,本來只是個平平無奇的泊車點,但最近當地的建築師也積極將其改造成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新天地。由1月8日開始,它將會在內舉辦建築電影放映會、研討會等的活動。官方表示改造計劃能夠「賦予停車場新的生命和意義」,讓它成為墨爾本建築歷史的重要里程碑,展示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底下,進行城市復興的可能性。

網上圖片
再飛過半個地球來到美國邁阿密,這個位於林肯路1111號的七層大型停車場,亦被稱為一個「有靈魂的停車場」。它除了是泊車熱點之外,更是一個「集休憩與藝術」於一身的公共空間。它的天台除了是一間露天餐廳,亦會不定期舉辦各色各樣的活動與演出。
停車場原是中性的功能性建築物,但經過改造後,一樣可以成為充滿文化氣息與社會意義的空間。所以邊個話,「唔識揸車就唔入得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