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因應疫情暫停開放,館方將於2月2日(星期二)舉辦免費網上導賞,詳情請點擊連結: https://www.lcsd.gov.hk/edutainment/tc/academy/page_74.html
//
館方亦推出全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YouTube頻道,為觀眾示範活版印刷,請留意: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GlUxolkfsW4K4IQ-nE9ZQ
//

以印版對準紙張位置,一推、一壓,印成作品……於數位時代難以感受到的印藝質感和溫度,由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兩個展覽重塑。「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聚焦版畫藝術,展覽涵蓋新舊世代藝術家不同版種的作品;跨越近80年的本地版畫發展史,在作品的對話間立體展現。「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則由把活字印刷和平版石印帶入中國的傳教士馬禮遜開始說起,帶出兩種印藝在港發展的故事。其中「香港字」在本地活字印刷史裏更是十分重要,香港人卻未必對其認識。

「中文活字、五彩石印…… 在整個印藝發展裏已經成為過去式,因為我們今天所用的桌面印刷或柯式印刷,是新世代的科技。」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阿翁)說,隨即更表示:「但每一樣新事物都不是突然憑空誕生,而是連接着之前的科技發展;石印、活字、印藝……我想我們(是時候)重拾印刷科技背後的歷史。」

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阿翁)

版畫擁超越時代背景的魅力

「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由策展團隊先拋出20條與版畫圖像有關的問題、再以20組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作為回應。展品橫跨約80年、且數量眾多,觀展時就像縱觀了一遍香港版畫發展史。

黃新波《賣血後》1948(左)及《碼頭》(右)1948

筆者記得第一次觀展時,曾覺得展內作品非以年份順序排列,而衍生雜亂無章的印象;然而後來細想,卻又發現這種策展方式頗為有趣,因為驟眼看部分版畫作品,其實難以立刻辨認出其時代背景。根據展覽介紹,其實自1930年代已有藝術家在香港投入版畫創作,創立於1946年的「人間畫會」是早期在香港推廣木刻版畫的組織;創會成員之一黃新波是展覽裏其中一位讓人忍不住嘖嘖稱奇的藝術家。黃新波1948年的作品《碼頭》,靈感來自他在香港西區碼頭附近上班時,親眼目睹碼頭勞工的工作情況;同年創作的《賣血後》則勾勒失業者因被逼賣血而身體不適的情況,直接地為掙扎求存的草根基層吶喊。除了聚焦社會議題,兩幅作品的構圖在今天看來亦大膽前衛,打破一般人對早期版畫作品的印象。

韓志勳分別於1969年和1971年創作的《雨瞳之二》(左)和《山盟》(右),現在回看作品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展品見版畫文化歷史流動痕跡

新舊版畫藝術家的作品同場展出,非為製造世代矛盾或突顯何者表現比較優異,阿翁直言新舊世代各有突破。像印於868年的唐代《金剛經》,是中國最早期標有明確年號的印刷品;藝術家陳育強受唸經機啟發,在近1150年後創作《金剛四誦》,把印刷《金剛經》的機械聲音轉化成數碼訊號,再以立體印刷技術把數據實體化。阿翁表示兩種印刷技術均為各自所屬時代裏的前衛示範,陳育強「翻譯上再翻譯」的創作概念為兩種時代突破製造連結,代表着傳承印藝的意義非凡。

陳育強《金剛四誦》2016

「又例如在展覽中你會看到最近幾年畢業的朋友的作品;雖然他們同樣採用平、凹、凸、孔四個主要版畫技巧,但對於圖像的處理相比前輩的確有分別。」如兼任紋身師的90後藝術家李寧,他的作品雖與前輩李流丹同為巨幅凸版畫,但從其貼近神秘學的題材和帶蒙太奇式的構圖,亦能看到其與以往較集中呈現單一畫面的敘事風格有所分別。阿翁也認為展內各位新晉藝術家如劉家俊、張梓祈及Onion Peterman等的作品也各具特色,讓觀眾從他們的作品裏,觀察到本地版畫藝術在時代軌跡裏行進的歷史。

從重塑歷史到重新鑄字

談歷史,緊接的《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就展示了香港活字印刷和平版石印的故事。展覽中多件展品讓人駐足細看,因為展覽詳述了一段十分重要的本地活字印刷史——「香港字」:「我很想觀眾知道『香港字』的故事。從傳教士當年對中文活字和石印文化的貢獻、而帶動近代印藝發展,到香港原來曾經在活字發展佔有其地位……這都是以前讀書時未吸收過的知識。」阿翁說。

《華英字典》1815-1823

話說19世紀時清政府嚴禁西方傳教士在國內傳教,英國倫敦傳道會第一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遂努力學習華人傳統文化,並嘗試以中文刊印小冊子和翻譯聖經;在1815年得到東印度公司支持、在澳門成立印刷所,並以刻製金屬活字排印成《華英字典》,被視為中文活字印刷的開端;展覽內有由香港大學圖書館借出的《華英字典》實物及其他機構的珍貴藏品,阿翁直言在資料蒐集的過程裏發現本地院校圖書館及其他機構藏有不少有關本地活字的珍貴藏書,十分驚喜。

雕刻金屬活字十分耗時,於是傳教士戴爾在1828年開始接力研究更有效率的活字製作方法。他先後於馬六甲和新加坡的佈道站進行鑄字工程,團隊其後把印刷設備隨英華書院在1843年遷至香港。作為中國首個鑄字作坊,來自美國的印工柯理跟隨中國人對中文字型的「美」為鑄造字體的標準。這些在英華書院鑄造的明體四號中文活字,就是是次展出的「香港字」,當時被稱為最完整的一套中文活字。展覽展示了「香港字」的字樣、活字鉛模和19世紀鉛活字實物,觀眾能在實體展品中認識這段香港有份參與、香港人卻未必聽說過的中文活字鑄造史。

「香港字」2020重鑄版

香港版畫工作室重塑「香港字」的過程並不容易,如果沒有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主席Ronald Steur的參與,相信也未必成事。他在兩年前聯絡香港版畫工作室,提及有關19世紀中葉,荷蘭政府從香港購買的中文活字相關歷史,阿翁立刻就聯想到由英華書院所鑄的明體四號字。後經Steur從荷蘭檔案庫蒐集所得的資料,最終從荷蘭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的倉庫裏找到19世紀「香港字」的字模,然後開始了重鑄「香港字」之路。歷經兩年來的努力,首批73枚「香港字」終於重鑄完成,如此重要的里程碑這次當然也有展出。阿翁直言重鑄之路只是剛剛揭開帷幕,如何在難以預測的未來繼續承傳這段對香港印藝和文字重要的歷史,仍是他們持續思考的問題。

「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及「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

展期:即日至2021年3月22日
展覽傳送門:t.ly/RXPD

攝影、剪接:陳昶達
撰文: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