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需要有公眾參與、予公眾使用,那才是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對建築藝術家黃卓健(Ricci)來說,公共藝術的意義不只為美觀;佇立於社區,作品需要與社區和街坊連結才能產生意義。

Ricci是其中一位受藝術推廣辦事處之邀,參與「非凡!屯門河」公共藝術計劃的藝術家,以藝術作品《屯門孖住座》潤飾屯門河畔。對他來說,這次所創作兩件巨型木製蒸籠造型的作品既是帶港式趣味的藝術品,也是實用的座椅;此外,它倆也同時是連結人與大自然,甚至促進世代溝通的工具。

如此多功能,到底蒸籠裡賣甚麼包?有請溝通師Ricci為大家揭曉。

讓街坊看見木材的可能性

Ricci直言:「某些老樹塌下而又被新聞報道的時候,人們才留意到它的存在;又或者大眾只會知道大樹會掉下樹枝、鳥糞落在座駕上面,樹木對於部分香港人來說似乎沒有太多正面的形象。」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平日匆匆走在路上,連路旁的樹也不會太大注目,更遑論會有時間深究樹木的健康狀態、或是發掘樹木作為素材的韌性,甚至想像其外貌的可塑性等。

建築藝術家黃卓健(Ricci)

然而Ricci正正就是以回收木材繼而升級再造為己任,他希望感染更多人相信木材的可能性;他走進屯門舉行工作坊接觸街坊,讓他們嘗試從區內塌樹蒐集回來的木材 「鬬木」,一手一腳由零開始製作出一張摺櫈:「他們沒想過原來樹木能呈現不一樣的美,甚至能成為自己家裡的傢俬。」Ricci笑指街坊看到一塊塊「爛禿禿」的木材變成一張櫈時表現得十分驚訝,從他們的表情已能反映社區的需求:「是一種我們對原材料的需求。透過工作坊提醒街坊其實樹木是他們的老朋友,它也能以一副全新的面貌登場。我們缺少的,正正是像這樣去認識它的過程。」這次經驗,彷彿讓樹木的價值重新映入區內街坊的眼簾。

專屬屯門社區的「內循環」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醞釀發酵,Ricci決定使用最熟悉的木材進行創作。對這位荃灣人來說,屯門給Ricci最深的印象是一個充滿對比感的社區:「繁鬧的地方很密集,休憩的地方卻又真的舒服、乾淨;有老舊感覺,卻又摻雜了新市鎮的形式。」作品置於杯渡路(南)休憩花園,Ricci要考慮的是作品與周遭環境的連結。經實地考察,他認為該花園背面有河景,側旁伴著老樹,環境相當幽靜;雖然鄰近工業區,然而經過的路人卻不多,代表該處作為公共休憩空間,卻缺乏誘因吸引街坊使用:「坦白說,該處並非理想的公共空間;它沒有配備合適的公共設施讓人停留,彷彿是一個『有待開發』的位置… 我希望透過一個小小的想法,吸引大家進去。」

他直言希望創作有吸引目光的效果,讓人在遠處也能明顯看見公園內「有嘢睇」;在公園停留,繼而使用裡面的設施,才是公共藝術的意義。於是這組巨型藝術裝置以其功能性為基礎,參考蒸籠設計而成的座椅造型也以吸引目光為目標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所採用的材料包括樹木和玻璃磚,都是從屯門區內所得:「例如木材是來自區內因颱風而倒下的台灣相思樹。」取之社區、用於社區;Ricci讓街坊以另一角度接觸曾佇立在身邊的樹木,暗暗衍生了一個專屬屯門社區的「內循環」。

盼作品促進世代溝通

蒸籠的概念來自香港地道飲茶文化,也是基於Ricci對屯門新舊交融的印象。平均每週一日的飲茶日,是讓兩三代人同檯相處、互相交換想法,繼而令不同輩份的家人擁有自我省思的黃金機會。有感近年的社會氛圍及現在的疫情,令幾代人共聚一堂的機會變少,世代隔膜漸生,於是Ricci希望這組作品能製造機會成為大家相聚的空間。Ricci打趣表示座椅設計獨特,用意是挑戰使用者的經驗:「其中一個椅子讓大家可圍住坐、圍住傾;另一個椅子則刻意採用了非傳統的波浪型的高低設計,正正就要令使用者思考是否要跨越這個『習慣的壁壘』,坐上去感受一下。」無論對象是前輩還是後輩,都會刺激他們思考使用的方式:坐?躺?站?這樣的腦交戰,剛好就正中Ricci「下懷」:「可能使用者會覺得自己坐下去或躺下去以後,不方便再站起來調節一番;可能會讓他喜歡上這種設計。」

作品擁有標誌性的波浪型設計:「作品就真的是有點抽象,像蒸籠裡的一個包。」Ricci笑道。

創作過程裡,不斷自我省思的Ricci直言要突破自我設限:「就像這次的座位,很多人考慮要否坐上去,可能要擔心會否遭受異樣眼光;但座位實非只能『端正』地坐,你可以張開手安躺。嘗試用你的手和臀部,尋找合適自己腰骨的位置。」換句話說,長輩與年輕人,按照自己舒適的方式不斷嘗試磨合,就是Ricci最希望看到的畫面。因為願意冒失敗的風險嘗試,總比試也不試為好:「後疫時代,我們都很質疑是否尚有面對面的機會;或在社交平台跟家人朋友互動,我們都怕自己的言論會碰觸對方的神經。不禁思考,我們還有正面溝通的渠道嗎?」如果兩個蒸籠「碰巧」吸引家庭前來探看,又「碰巧」讓家庭成員有機會打開話題,作品就能發揮它最大的功能:「坐下之後可能大家發現『咦,咁得意嘅,原來係木嚟嘅!』或許就是這樣一句話,而令原本沒話聊的幾代人打開了說話的契機。」

對Ricci來說,這樣理想而簡單、且似曾相識的融洽家庭畫面,要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繼續維繫,需要的是時間:「我希望真的能做到。所以到最後,其實都是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和家人打開對話。」在連找個地方飲茶也很困難的無常當下,「溝通師」Ricci把這樣的願望藏在作品裡;期盼著它每次被使用,都是解開一個家庭心結的機會。

撰文:熊天賜
圖片由藝術推廣辦事處提供

//
「非凡!屯門河」公共藝術計劃涵蓋六組作品,包括雕塑、城市家具、編織藝術及含音樂元素的互動裝置。參展藝術家包括陳濬人、陳韻淇、羅曉騰、黃卓健、耳製涼房(鄭淑宜及梁嘉賢)及La Belle Époque(吳斯翹及張慧敏)。展出地點分佈在屯門河畔公園、蔡意橋花園、青賢花園及杯渡路(南)休憩花園。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羅欣欣直言有信心計劃能為屯門社區注入新動力:「希望透過藝術凝聚社區,令當區居民為自己的社區感到自豪;同時增加區外人對屯門的好奇心,藉此認識更多屯門區的特色。」
//
最新動態:「我地藝術」Facebook @apo.artOUR  /  Instagram @artour_insitu
計劃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viva_river.html
//
雖然疫情肆虐,然而安坐家中仍有機會欣賞作品和屯門河兩岸風景;觀眾現可參與「非凡!屯門河」虛擬導覽 ,以360º全方位體驗形式參觀展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