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藝術系學生做artist的確比以前難、競爭很大。不過一旦跑出,可以走得很遠,甚至走到國際,呢樣係我哋以前很難做到的。」藝術家兼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如此說道。
香港當代藝術在八十年代開始崛起,當時一群藝術家從西方學成歸來,將在外國獲得的靈感融入本土的生活經驗,嘗試各種突破傳統媒介的創作,例如是裝置藝術、攝影,甚至在空間上尋求新的可能性,本地文藝界頓時百花齊放。上一輩人打拚的「藝術江山」,為本地藝壇搭建了重要的當代藝術基石。今時今日,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不少本地藝術家亦受到國際市場注目,藝壇可謂大放異彩。
香港藝術館全新展覽「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以黃金年代的香港藝術發展史為探討核心,呈現當日本地藝壇的轉變,以及新創作形式的興起。自1997年大學畢業旋即步入當代藝術圈,策展人方敏兒(Janet)直言自己和同儕都是由1980年代的前輩薰陶下成長的藝術家:「嗰陣諗呢個展嘅proposal,已經係想向佢哋致敬。」展覽一共復刻了7組當年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及藝術空間,帶大家回顧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創作新潮。
半世紀前議題 今天仍未解決?
展覽分三部分重塑本地藝術發展史。首部分聚焦數碼藝術,前兆基創意書院創意教育總監馮美華的《她說為何是我》可說是代表作之一。初版作品攝於1989年,描繪蒙眼女子在鬧市裏穿梭,不安感貫穿全片,投射當年在動盪年代下的本地女性視角,她也被視為本地首批以錄像藝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據知作品曾在2016年製作新版本,今年亦有再次製作。橫跨三十年的創作,把專屬於港人身分的不安和恐懼延展,令人印象深刻。

她說為何是我 (2021版)
2021 錄像裝置
1989年版:片長8分鐘
2016年版:片長9分鐘
第二部分聚焦海外回流藝術家所作的突破性發展,其一是曾在美國進修,回流後到中大擔任講師的陳育強。這次展出的《垂直的麥田》,是被他笑言最能體現香港人靈活頭腦的作品。在1990年代本地藝術多以平面畫為呈現方式的時候,陳育強可說是最早引入裝置藝術和推動新媒體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垂直的麥田》由可分拆式混合媒體組成,他回想當時家裏及任教的學校均沒空間「砌出」完整作品,直至展覽當日才第一次在場地觀賞到完整物。然而讓陳育強最引以為傲的,是急中生智的他曾直接把整件作品分拆丟進背囊,飛到外地參展。24年後,香港的土地問題惡化,難怪《垂直的麥田》至今仍絲毫沒有過時之感。

垂直的麥田
2021(重造1996年版本)
混合媒介
為本地當代藝術作出貢獻的除了人,也有場域。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除了「嗡得出名」的大型藝術機構和美術館,其實也蘊釀了不少獨立的藝術空間,成為幾代知青文青啟蒙的搖籃。像藝術空間Para Site一直被視為開拓香港藝術空間與社區連結的俵俵者。他們多次劍走偏鋒,以同時具抽象及具象的當代藝術作品指涉社會和政治議題。這次他們選擇以1998年舉行的展覽《咖啡店》為藍本,以全新形象建構半開放式的公共空間;鼓勵觀眾在空間裏打躉之餘,同時接觸空間裏由不同藝術家創作的互動性作品。
其實Para Site在2019年曾舉行《巴西咖啡室》展覽,當時就已特地租地舖重現《咖啡店》成為展品之一。今次改頭換面兼二度重展,可見《咖啡店》展覽當時探討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係,至今仍為Para Site所看重。Para Site創辦人之一的梁美萍創作出綁在座椅上的裝置《打牙骹》,她有感香港寸金尺土,大眾缺乏休憩空間,連餐廳也以效率為先,很少讓大眾作光顧以外的休憩用途:「唔好講藝術啦,好離地。淨係生活已經好難,更何況藝術?」她感嘆道。
展場特意設置了文獻資料一角,展出不少八九十年代的書籍、圖片及新聞剪報,讓公眾從昔日的刊物裏回顧舊時藝壇。
「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4月24日
時間:10:00am – 5:00pm (逢星期四休館)
地點:香港藝術館5樓 新空間
免費入場
*展覽開放時間或因疫情影響而有所變動,最新資訊請留意香港藝術館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