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焦點影人」關錦鵬昨日出席電影《阮玲玉》修復導演版播映的戲後座談,提到他光影之路上一件舊事。他回憶1991年首映之時,戲院「噼嚦啪啦」的離座聲,與今日在文化中心滿場雷動掌聲相比,是天淵之別。主持林奕華觸動回應:「好戲經得起時間考驗,做啱嘅嘢自然可以放得耐啲,尤其史詩傳奇。」
《阮玲玉》是九十年代向三十年代的電影致敬,又是張曼玉與阮玲玉兩代明星的隔空對話,更是關錦鵬與自己的觀照,與歷史對話。「對話互動好過只講故事,可選擇同自己對話,很多時我拍戲都會自問在拍什麼?」當年拍《阮玲玉》,關錦鵬33歲,張曼玉只有26歲,轉眼三十年。

史詩式好電影經時間考驗
63歲的關錦鵬透露,當時拍《阮玲玉》有千多萬元資金,由成龍投資,原計劃由梅艷芳主演,但因當時六四後不太久,梅姐不想北上拍戲,於是改由張曼玉當女主角,結果她憑《阮玲玉》成柏林影展影后。

關錦鵬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不時會回憶當年拍《胭脂扣》的難忘點滴,沒有《胭脂扣》或許就沒有更文藝的《阮玲玉》。
1987年上映的《胭脂扣》由成龍投資兼監製,關錦鵬回憶大哥看完片後,對《胭脂扣》純文藝的內容不太滿意,覺得太悶應加入娛樂元素。在未經導演同意下,更擅自拍了刺激的捉鬼劇情,同時更私自剪輯電影加快節奏,自以為這樣影片才夠娛樂性。

「由小說到拍成電影,或許大家期望不一樣,他認為太悶。原作者李碧華甚至跑到嘉禾的剪片室護航。」關錦鵬知道後大為不滿,更聲稱若要他補一格菲林,乾脆拿走他的導演名。記得當事人早幾年跟我提過這件事,眼淺的關錦鵬為了保住導演的尊嚴還激動得眼淚直標,要李碧華勸說。
人有人的命,戲也有戲的名。幸因此片未正式公映前,《胭脂扣》已經以關錦鵬的版本報名參加台灣金馬獎,並奪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三個大獎。成龍無奈只好維持關錦鵬的版本公映,即現時大家所看到的版本。而成龍預言會「蝕到仆街」的《胭脂扣》,最後在香港金像獎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梅姐亦憑此片在金馬獎、金像獎、亞太影展三度封后。
逃過一劫的《胭脂扣》
「不過,分分鐘以後導演都要面對更多要剪。」關錦鵬語帶相關,自然是香港的言論自由,包括政治形勢。「香港電影業將會好辛苦,你看大部分資金都來自政府,無論首個劇情片、劇本孵化計劃,如果政策上有改變怎麼辦?還有,香港會否失去過往的創作自由?」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雷轟頂的問題,不自由的世代,可以自由創作嗎?
「我當然擔心言論自由收窄。要嗎不要拍,但正正因為無咁自由,我會建議大家有感受的想法,未必跟你眼見、聽見或每天手機所看的掛勾,可以擦邊球去拍,或顧左右而言他也可以啊!有好多細節嘢仍可斟酌的。」關錦鵬早陣子跟我談到港產片出路時如是說。
「港產片」三個字,曾經是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與經典的代名詞。橫貫整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迷目睹了香港電影的巔峰時刻轉景到夕陽餘暉,也塑造了幾代人的娛樂觀。如今,香港電影如失焦的暮年之人,箇中有人認為是兩地合拍片的影響。合拍片如雙刃刀,一方面救活了部份香港電影公司,引進大量資金,電影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大型製作;另一方面,合拍片也扼殺了本地創意,因特定的題材和類型需合乎內地廣電局審批條件。
由處女作《女人心》到近作《八個女人一台戲》,關錦鵬曾與眾多女星合作,鏡頭下的女性每每別具神采。林奕華認為原因是他總能給人安全感,令演員予以信任,放心交出自己,因而成就了不少演員登上最佳女主角及女配角的寶座。被問到與哪位女演員的性情最為接近?關錦鵬想了一會,答是梅艶芳。她的感性重於理性、義氣與頹廢美,與他最是心靈相通。兩人在《胭脂扣》的經典合作,亦成了永遠無人能替代的傳奇。

八個女人寫給香港的情書
被喻為華語影壇最具影響力導演之一、以拍攝女性觸角電影聞名的關錦鵬蟄伏13年,再執電影筒的作品《八個女人一台戲》(下簡稱《八》)2018年完成後,在斧山電影節首映、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放映,偏偏最戲劇化的是迄今也未正式在香港公映。
「《八》是有關香港幾代人的回憶,以大會堂串連。大會堂建於沒有文化中心的1962年,是我們一代的文化地標,港人去看話劇、聽音樂會、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時看電影,累積幾代香港人的文化情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關錦鵬,以渾厚的聲音解畫,語調夾雜着些少無奈。此片描寫女人心事,注定是他的拿手好戲,鏡頭內外處處香港地道景色,鄭秀文、梁詠琪、趙雅芝、周家怡等八星熠熠,根本就是關錦鵬寫給香港的情書。
關錦鵬形容,會視每齣電影為一段段愛情關係。而他眼中最安全的地方有兩個,其一是在戲院,一個人看戲的metime;另一個是拍戲的現場,「當每個崗位都準備就緒,由我叫Roll 及Cut的時候,最有安全感。」

撰文、攝影:鄭天儀(部分圖片由香港國際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