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在速食文化下成長,被現造現有的物質圍繞,物件可輕易被取締,失去了故事和味道,變得乏味。變相令我們開始對陳舊美開始產生興趣,嚮往香港昔日的美好,想留下來再一番回味。就有如攝影,相片能留住那一𣊬間,留住那時代痕跡。然而,只是用鏡頭拍下一刻,未去了解其故事來歷,我們是否又只會流於表面,未能感受最真摯的情感?現今有太多事只徒留軀殼,若未能尋根,似是難以找到事物的靈魂。

最近試隨着《香港遺美》-「其後有聲」的油麻地路線走一轉,找尋深巷老店。從新填地街的泗洋號走到旺角彌敦道的榮華鞋業,在舊區途經的數間老店都有各自特色,加上有錄音介紹,更能細味每間老店舖的歷史及故事,好好認識真正的舊香港。而因記者由旺角出發倒轉走訪一趟,所以先到榮華鞋業。店面雖小但五臟俱全,舖外有日常穿着的波鞋拖鞋,而舖內有很多花俏卻難以日常穿着的繡花鞋。老闆熱心介紹下又發現好東西 — 一雙近似時下流行款式的朱棕色包趾皮平底拖鞋,試過又頗為舒適,便用百多元便買下來了。再走到油麻地,到達利和秤號時,見小小舖頭掛着多款量度工具。記者從未試過用秤,所以禁不住用六十多元買了個味秤回家試用。其實使用方法簡單,加上老闆何太亦附上說明書,用過一兩次便明白,但要把秤兩邊調較到平衡就稍需技巧了。用時間去發掘,才能知曉舊物的美。

榮華鞋業

陪着錄音解釋走訪舊舖,見其工藝精巧後又反思:夢想到底是甚麼?又是誰說年輕才有本錢追隨夢想?放眼望去,就在前面。夢想並非天馬行空又難以實現的目標,而是腳踏實地堅持做着想做的事。捱過努力過,即使日子艱苦仍然繼續保持那份熱誠,不放低對每件作品品質要求,那就是從心所欲而發的夢想、人生的目標。不難看得出每一間傳統老店的老闆都懷抱着一個小小的夢想。即使知道行業前景晦暗,繼後無人,仍默默努力着,秉承香港精神,將獨特的手工「做得一日就一日」。

利和秤號

雖怕打擾老店生意,但不妨多問一句,試試從談話中了解他們各人的故事;拍照記錄了下來,亦不妨用少少金錢購買產品,實際支持一下。多想一步,多走一步,用不同方式活化香港的傳統工藝,試着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它們的價值,或許會發現它們的內涵,而非只是因「舊」而關注。

榮華鞋業門口

雖然從現實點的角度來說,上個世紀的事物實在不太符合現代需要,恐怕終被淘汰,難逃失傳的命運。 然而就算未能拯各種日落文化,生於此長於此的我們也應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香港,以及造就此地的一點一滴。若不珍惜眼前,難道又待至結業將至,方才如夢初醒,一窩蜂地光顧打卡?

撰文、攝影:王曉嵐

了解更多:《香港遺美》聲音之旅: https://thevoicesbehindcity.com/audio-tou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