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有「東方馬蒂斯」美名的畫家常玉寫信給荷蘭經紀人以及摯友Johan Franco,信中興致勃勃的提及新作《群馬》(Chevaux),那是他同年參加第43屆獨立沙龍展覽的參展作品,法國國家圖書館至今完好保存著這屆獨立沙龍展覽會的目錄。《群馬》蘊藏着常玉的私人感情以及美學觀念,也是他人生第一個高峰的物證。

巨作《群馬》蘊藏着常玉的私人感情以及美學觀念,也是他人生第一個高峰的物證。

這作品參展過後封塵89年,並將首度出現於華藝國際(北京)即將舉行的春拍。當年常玉37歲,是藝術家最早被法國雜誌報導的曠世之作,他更在信中形容自己「小有成就」。去年常玉的《八尾金魚》在佳士德香港拍出1.7億港元,市場估計此異曲同工之作估價也近億。

第43屆獨立沙龍展覽會目錄封面
第43屆獨立沙龍展覽會目錄第291頁

「除了有好幾份報紙撰文介紹我以外,《VU》雜誌更寫信向我徵求同意刊登畫作,我想這些圖片很快便會被刊登出來了。」1932年1月26日常玉致Franco的信中,就流露着興奮與喜悅。法國《VU》雜誌1932年2月10日第204期第179頁如此報導:「由常玉所作的《群馬》,是畫家的天真呢,還是他在探索某種風格,亦或是異國風情的概念呢?」

《VU》雜志第179頁《群馬》左上簽名處被覆蓋,藝術家在作品圖側補充標記「玉SANYU」、日期「3.5.1932」及印章「常玉」。(出版物由原法國藏家提供)

孤懸海外的常玉「小成就」象徵

《群馬》受到法國人的喜愛和關注,不但被《VU》雜誌邀約發表,最終亦被法國藏家以4000法郎購藏,在1932年的法國,第十七次世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4,000法郎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對於剛剛經歷完家族企業破產、孤懸海外的常玉來說,更是絕渡逢舟。

根據資料顯示,這是常玉在法國最早被報導的一件作品,也是早年被媒體唯一刊登的作品,常玉的作品再次登上法國報紙,已是14年之後的事情了。《群馬》在常玉動物題材的創作中,不同於藝術家晚年作品中常見的蒼茫蕭索氣息,描繪了七匹馬兒在明媚的金色原野上,悠然嬉戲的場景,畫面意趣橫生,溫暖明媚,當屬珍罕絕倫之作。

現任藏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從該法國藏家手中購得並珍藏多時,距離《群馬》上次露面已足足隔了近90年。

常玉在《群馬》的落款。

常玉畫「馬」無數 妻子暱稱「Ma」

裸女、花卉和動物是常玉創作的三大核心主題。如果說「菊」是常玉花中至愛,「馬」則可以說是常玉動物作品中最鍾愛的主題。在常玉已知的84幅以動物為主題的油畫作品中,畫馬的作品多達34幅,在三四十年代的雕塑作品中,一系列的石膏漆染的「馬」雕像也十分突出,對「馬」這個題材持續的藝術探索橫貫常玉近40年的創作生涯。

常玉對「馬」的偏愛,富有濃厚的個人情感因素,常玉的父親以畫馬享譽家鄉南充,馬的形象想必已深深銘刻在常玉童年記憶與美學根源之中。常玉對妻子Marcelle Charlotte Guyot de la Hardrouyère,同樣暱稱為「Ma」。

徐志摩一直對常玉的這段婚姻豔羨不已,在1929年給劉海粟的信中寫道:「常玉家尤其是有德有美。馬姑做的麵條又好吃,我恨不得伸長了一張嘴到巴黎去與你們共同享福……」。「馬姑」即常玉妻子。馬顯然對常玉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千姿百態的馬出現在他的畫作中,或引以自況,或思念故人,在這些作品中,始終洋溢著細膩豐富的情感蘊藉。

「卓爾不群」的《群馬》

在常玉創作的34幅以「馬」為主題的作品中,多以描繪相依的雙馬為主,關於群馬的作品僅有6張。此幅《群馬》是其中刻畫最為細緻,並且用色極其獨特的作品。有別於藝術家1930年代以粉紅與白為主調的「粉色時期」繪畫,常玉在《群馬》中大膽地以明媚綺麗的橘紅作為主色,這個色調的作品在其創作生涯中僅有兩張,另外一張則是去年剛剛創造常玉動物題材市場紀錄的《八尾金魚》,水中暢遊的魚兒與原野嬉戲的馬匹,兩幅作品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常玉的代表作之一《八尾金魚》去年於佳士得拍出1.7億港元佳績,打破常玉靜物畫紀錄。

《群馬》以七匹歡騰的馬兒作為主角,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實際場景的刻畫。藝術家通過橘紅和橘黃色兩種色彩的建構,對空間進行切分,抽象地勾勒出陽光照耀下的金色原野、湖泊、沙洲,通過色彩的層次轉折,營造出一個極富想像力的空間,這是西方現代藝術中追求幾何形態和純度色彩的要求,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關於「留白」的獨特空間觀念所致。中國傳統書畫中的駿馬馳騁四方,常玉的馬卻是無韁驕驄,徜徉於天地之中。三分瀟灑、二分調皮、一分閒適,亦是藝術家本人個性十分貼切的投射。

中西合璧 《群馬》延續畫裸女神髓

常玉早年在中國時常會觀賞馬戲,想必逗趣俏皮、形態靈動的馬匹形象深植常玉內心。《群馬》中馬兒兩兩相依、三五成群,饒有意趣。對馬的刻畫亦延續了他畫裸女的神髓,著重捕捉馬匹的神韻形態。藝術家用油畫材料貫徹其率性的書法筆觸,自信地勾勒出馬的尾巴和鬃毛,寥寥數筆亦將馬的軀體之量感表達得十分到位。在對作品的科學攝影分析中,側光下可觀察到纖細的筆毛分佈在畫面各處,可見藝術家使用的畫筆毛質鬆軟,很可能是中國畫常用的毛筆類型,符合畫面呈現的筆觸及筆法特點,左上角的藝術家簽名亦呈現國畫用筆的特徵。

側光下可見顏料層中混雜了脫落的毛筆,呈現了他中西合璧的創作概念。
顯微分析畫面角落顏料剝落處,可見材料基底層、有色層、顏料層、光油層,清晰展示藝術家作畫程序,以及材料上的歷史一致性。(載自常玉《群馬》狀況報告,賈鵬,2021)

在常玉關於「馬」的主題作品中,超過一米尺寸的作品並不多見。1930年5月15日常玉寫給侯謝的一封信中曾經提及:「今天杜樂麗沙龍的阿諾先生向我邀畫,要我創作一些巨幅作品……」可以推測《群馬》很可能是常玉針對第43屆獨立沙龍展的特別尺幅創作,殊為難得。

《五王醉歸圖》局部。

畫面中描繪最為細緻的是一匹仰臥的斑點馬,不禁讓人聯想起《五王醉歸圖》中申王李撝的坐騎「九花虯」,駿馬不再奮蹄揚鬃,而是仰臥撒歡,如此天真爛漫的面貌,讓人心生歡喜。其他馬兒或騰躍、或俯首、或曲腿,十足生動,妙趣橫生。不同於藝術家晚年作品中常見的蒼涼孤寂情緒。《群馬》所描繪的空澄原野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嬉戲的馬兒更似詩意的精靈,整體畫面營造出一種無限旖旎、綺麗夢幻的意境,對應著常玉中年時仍躊躇滿志,樂觀豁達的心情,整體透露出生機、美好、希翼等明媚的精神意象。

常玉巴黎工作室也掛有他所畫的馬。

常玉自1929年開始畫油畫,其創作在30年代臻於成熟,獨樹一幟的藝術語彙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法國藝評家Max Jacob曾稱讚他的作品中「具有精準而純淨的一股力量,兼具智慧與技巧。」常玉動物油畫作品為數不少已永久收藏於台北歷史博物館。藏家十分惜售,在市場流通量稀少,私人收藏的常玉作品當中,殊難尋獲相類之作,《群馬》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與收藏價值。

常玉擁有傳奇的一生,年少時曾是富家子弟,晚年卻落魄潦倒,客死異鄉。有「東方馬蒂斯」之稱的他在1921年前往巴黎留學深造,後來受二戰影響,在1948年遷到美國。

華藝國際(北京)春拍將於6月2日起舉行,為期四日。是次拍賣將呈現常玉這張經典之作。

撰文:馬如風

圖片來源:華藝國際(北京)

華藝國際(北京)首季拍賣會 |現當代藝術
預展:5月31-6月4日
拍賣:6月5日
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L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