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微音樂都是贈予公眾領域,你可以用在你想到的用途上,希望可以啟發創作者破舊立新。」——「香港微音樂」監製李勁持

疫情下減少了人與人的互動,卻不能隔絕公眾的思想交碰。本地藝團一才鑼鼓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創立「香港微音樂」網上微音樂庫,是為戲曲版「Music Library」,在2021年2月至6月期間上載逾百首微音樂新作,邀請公眾來一場創作腦震盪。

一才鑼鼓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創立了「香港微音樂」網上微音樂庫

聽聲辨歌 靠創作長知識

「微音樂是那些極具辨識度的聲效或旋律,譬如雪糕車的音樂、電話鈴聲等。戲曲如是,即使是一些我不熟悉的劇種,我都能靠着它的某些旋律去辨認。」李勁持娓娓地說。戲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元素之一,是各式各樣用作前奏、過門、曲牌和鑼鼓點的短小樂段。它們是戲曲觀眾所熟悉的「微音樂」,而且每一首也有約定俗成的戲劇意味。

《香港微音樂》的音樂庫分別有鑼鼓點、前奏/過門、或曲牌等種類的微音樂供大眾下載

網站現有的微音樂主要由幾位創作人主理,分別有鑼鼓點、前奏/過門、或曲牌等種類的微音樂,藝術總監陳志江也有份創作。他直言,親手創作微音樂讓他開始真正了解傳統音樂最精煉之處:「在整個項目中我們要不斷創作不同的微音樂,我就會開始去想,傳統的音樂其實是怎樣運作,有時候怎麼做也不像,有時候就很像,原理是甚麼?」

陳志江形容整個創作過程猶如將電器拆解再重組,現在做新的創作的時候,要先經歷拆解的過程:「一些人買電器回來後,喜歡拆散它再重新組裝,這樣可以更了解那電器。譬如戲曲中的過門,到底是讓演員休息還是用來托白,要親手做過才知道其意義。」

《香港微音樂》網站有提供樂譜備忘予公眾參考

開放二創空間  賦予「舊」音樂第二生命

網站上的微音樂就如傳統戲曲音樂一樣,供表演者和創作者靈活使用,希望不同的創作者為樂曲賦予新的解讀。「裏面的歌曲公開予大家使用,不存在版權問題,有一種感覺就像你不知道是誰作的,卻又能一直使用和改編。」李勁持說她們也找來一些原來創作西洋樂的創作人合作,嘗試有一些不同的變化。

《香港微音樂》網站不時會上載影片予觀眾收看

不僅有微音樂可以任用,網站上亦附有樂譜可供參考,李勁持就希望使用者可以添加自己的體會,讓些「舊」音樂聽來新鮮。「歡迎大家好像對待傳統樂曲的譜一樣,要有自己的體會和處理,不是讓譜告訴你要怎樣玩,這個才是傳統戲曲音樂的特色。」

疫情下有不少藝術數碼項目應運而生,確實開拓無數新可能,但項目要做到有持續性才是關鍵。李勁持就寄語希望有更多人使用這個平台的資料,讓戲曲得以延續和轉化。

《香港微音樂》網上節目:樂譜就像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