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開首,我問香港導演兼昔日廣告猛人吳文芳,他的新電台節目《乜都有哲學》,是解乜都有·哲學,還是乜都·有哲學?當然,也可以一詞兩意。一頭白髮如老頑童的他露齒而笑:「你諗吓啦!香港人應該好有創意。」

吳文芳這位跨國廣告公司首位華人創意總監,繼續喋喋不休。「把廣告作為切入點,呈現香港這個神奇地方每個人都有其哲學或生活態度,共通點是那種打不死的精神。」不同人身上的哲學一直提醒他,如何在不斷轉變的環境中生存與成長。

吳文芳(右)與紀文鳳,透過新電台節目《乜都有哲學》與不同人物聊生活小故事,以及淺談廣告構思與創作,看「自強不息」如何成為香港人獨有的獅子山精神,「一把年紀做呢啲嘢,係未放棄香港。」(鄭天儀攝)

回望上世紀七、八年代開來,香港的確湧現過無數家傳戶曉的經典廣告,鬼才黃霑的「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你精我都精,飲杯竹葉青」、維他奶「點止汽水咁簡單」、港鐵的「唔好意思」系列等等,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也是香港創意爆棚的鐵證。「不是金句勁,是香港創意人那種way of thinking(思考模式)好獨特。」吳文芳補充說,或許那是如風的感動,你感受到,但講不出的「獅子山精神」。

貪玩的吳文芳遇着一樣頑皮的Uncle Ray,加起來逾150歲,在大氣電波分享經驗時既風趣又有啟發性。

食腦處世哲學激發人

兩年前的社會運動、去年延綿迄今的世紀疫情,香港像艘頓失方向的船。一直靠「食腦」生存的吳文芳,找來同是資深廣告人出身的紀文鳳合作,在香港電台開咪《乜都有哲學》,找來謝宏中、勞雙恩、陳幼堅、劉小康等身處不同範疇的嘉賓展開對談,分享他們的處世哲學,希望為失焦的香港找到一些啟發,活化昔日香港那種「打不死精神」。

吳文芳與主持拍檔紀文鳯,有一段相當有趣的緣分。1987 年吳文芳在紀文鳳公司任職,三個月後他決意「劈炮」,紀文鳯寫了封「挽留信」給他,稱他可以隨時回巢、人工和上班時間任定,這封信他保存幾十年,還放於他的著作《癮》後記當中。短暫的主顧關係,眨眼卅多年,如今二人排排坐開咪「再聚」,各自拼搏過後玩世半生,想藉着一班食腦人的經歷與識見,呈現不同面貌的香港,也希望刺激香港創造更多可能性。

嘉賓倫潔瑩與紀文鳳、吳文芳在錄音室。

打不死精神VS躺平主義

紀文鳳感慨地說,當下香港廣告業已風光不再,而整個廣告生態亦大不同:「今年是我入行50周年,一直想搞個節目『半世紀廣告人』與不同人士分享人生哲學,後來碰上吳文芳,他建議主題由廣告轉為哲學,內容變得更多元化。你想想,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可以是其他人的師傅,香港當下需要反思,也很需要找回自己的能量,所謂的獅子山精神。」的確,無論是廣告界還是其他行業背後,都蘊藏着無限的哲學意念,這主題更入屋與貼地。

最近網絡流行講「內卷」與「躺平」,特別成為當下中國90後甚至00後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潮語。一個指向「過度競爭」,一個代表「退出競爭」,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詞語折射出年青一代對中國社會競爭白熱化的挫折感。「只要我躺得夠快,資本就剝削不到我」;「社會險惡,先躺為敬」,網上紛紛出現這種豪語。

除了「開咪」點醒香港人,吳文芳也租下中環威靈頓街開設一人圖書館「先書後贏」,提供位置與腦閉塞者反思。

「以前我們都在同一起跑線,獅子山精神就是一人做兩三份工,唔怕辛苦,放工仲要讀夜校也無怨,沒有甚麼生涯規劃,就是熱愛生命與工作,在廣告行學會跳出框框。」吳文芳最記得當時做廣告導演時,試過帶了一隻活馬到新都城的大馬路拍廣告,「去申請一定唔得,當時的社會有一種默契,警察知道社會要有寬容度,我們也慣了在警察出現前五分鐘便閃,一直相安無事,有時太理性就唔得。」他直言沒想過做廣告給他無限快感,「做好一件事」造就他成為一個人物和性格,改變人生軌跡。

「廣告人的確都右腦發達,講求破格。係break the norm 但不能break the law。」紀文鳯笑着補充。 

談到邀請吳文芳一同參與策劃節目的原因,紀文鳯笑言:「他離開廣告行業後人生似乎一樣豐盛,周遊列國現在還在鬧市開一人圖書館,這位人才寶刀未老。」吳文芳是一個想法天馬行空的人,他不認同搞《乜都有哲學》是廣告人在圍爐懷緬昔日風光,反覺得香港當下最需要是「叉電」,找到新世代的能量,而前人的故事可以成為養分。

縱横廣告界、樂壇和畫壇的謝宏中(左),與紀文鳳(中)和吳文芳在節目中笑看人生。

「我知道香港好徬徨,希望可以講多啲正能量和生活經驗。留得青山在,天生我才必有用,香港永遠是一個充滿韌力的傳奇之地,香港乜都有!以前係,而家係,將來都係!」二人異口同聲地說。

《#乜都有哲學》
逢星期六10:20pm – 12am,香港電台第一台 RTHK Radio 1 播出。 
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_has_philosophies

撰文、攝影:鄭天儀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