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住屯門或新界北都要「騎牛」出城返工,「你騎牛過來的嗎?」成為調侃新界北朋友專用潮語。平行時空的新界北又豈止是個牛鄉?其中粉嶺除了蘊藏不少古蹟,還有富有時代感的墟市及圍村,可以尋覓香港時代足迹。

但提到古蹟當然要解及保育,熟知英屬時期的前粉嶺裁判法院歷史背景的人寥寥可數,附近其他舊建築更是無人問津,不靠文字記錄怕會很快被遺忘。

近期《浪行漫遊:北區感官旅程札記》一書摒棄沉實的歷史敘述方式,反而以環境描寫配合立體翻頁、環境錄音及氣味卡等試圖開啟讀者五感,驅動想象力幻似身處其中。札記帶你從北區公園游走到領袖學院,再由龍躍頭漫進入南涌,感悟平日所忽略的都市美態。

五感紛陳 落區深度遊

有別於港島新舊交錯的景色,北區有另一種遠離都會的魅力。早期的北區華人群居,後來香港被英國管治,其位置交界於中港兩方,因而成為了軍事重地,英軍在此興建不少西式建築。後來因為城市規劃使北區發展得包納城鄉村三貌,高樓屋村田野​​​​相間。

札記帶大家遊一圈,但說到底只是引子。要真正了解認識更多粉嶺或者是北區,就必需親身接觸。策劃人錢凱珊明言:「參加導賞時,受眾通常只會單方面接收資訊,但未有主動感受過四周環境。透過新穎的活動方式希望大家張開五感,重新體驗及認識這一區,同時都可以多多了解自己。用同一種感官時,可能會留意到平時被你所忽略的事物,發現身邊亦有很多多姿多彩的事。」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為延續札記所描述的環境和感受,以五種感官舉行三個導賞及體驗活動,捨下一般受眾有入無出的導賞取態,不再被海量資訊混亂觀感。讓參與者以自身感受理解當地,橫向縱向而有深度把城市紋理記錄在心中。

視覺以外不一樣的北區

跟着錢小姐由青協領袖學院 ( 前粉嶺裁判法院 ) 出發,漫步至聯和墟就迎來麵包陣陣飄香,走過橫街窄巷就發現源頭來自一家餅店。雖外表如同樓下包店平平無奇卻暗藏秘寶——雞髀包。香港只此一家,食過番尋味;吃過後當然是喝,走到地道涼茶舖,一邊品嘗足料蛇舌草,一邊細聽老闆聊對涼茶的見解,人情味滿滿。

果腹後就再次遊歷聯和墟,聽導遊說故事,回顧殖民時期的舊式建築。聯和墟是粉嶺街坊重要的聚腳地,有不少的傳統舊舖仍在經營。為突顯當區特色,錢小姐特意緊扣主題「聯和」,連結不同人和文化:「聯和墟的出現本身就是想照顧當區居民的需要。所在的店舖富有中西式文化也是當地人經常去的,與生活息息相關。有些店舖歷史遠舊,內在裝橫令你身似時光倒流,回到舊香港。」

步入粉嶺圍,四周突然安靜,只聽到鳥聲啾啾。活動導師姚冬穎帶着我們放慢腳步,穿插圍村聆聽四周,街坊交談聲、單車鏈與齒輪攪卡肋卡肋聲、冷氣機發動的𡆀𡆀聲……原來謐靜的住屋區細心以聲音探索後就發現不簡單。

我們太常依賴視覺,忽略了其他本能,閉上眼睛重新認識、經歷又會是另一個世界。姚小姐一點靈犀:「五感人皆有之,但日常甚少專注用一種感官。透過活動參與者嘗試還原基本步,以藝術方式去表達同呈現感受。」有別於一般導賞,參加者不再被動受教,而學會記錄。活動「聲境粉嶺」透過聆聽將聲音化為筆觸,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要認識一個陌生的社區可以有不同方法。放下眼球,以聲音探索別有一番感受。「人的視覺受限,不能仔細看清遠處的事物,但我們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聲音,更會多加想像到底正發生甚麼事情。」她解釋。

再者,藝術通常是獨自作業,難以在註釋作品中取得他人中肯的意見。由是者,姚小姐寄望:「將藝術放落社區,讓街坊、門外漢都可以有途經去接觸文化、藝術以及社區。 」

粉嶺圍是個擁有原始結構的社區及傳統的生活狀態,以彭氏家族組成,街坊之間有種無形的連結。對姚小姐而言,這種關係令她羨慕: 「大多香港人都住在牙籤樓,鄰里關係冷淡。身處其中讓我感受到鄰里溫情,感受到他們生活的環境。我就似是街坊一樣,當鄰居在淋花或者鬧交,我可以從聲音中八卦別人,這似是可以接觸得到與不到之間。」 

導賞保育皆可千變萬化

導賞的出發點源於保育,最重要的是「提醒公眾這座建築不是死,活化後依然有生命力。」相比坊間歷史和資料導向的導賞,姚小姐則以藝術作為切入點,令公眾多留意身邊存在已久的歷史文化:「對公眾而言,保育聽起來比較學術與抽象的議題,但不一定要以專家的學說和理論才能實行保育。所謂『保育』都是想直接透過自身感受去認識一個地方,只不過方式不盡相同而已。搭上藝術,雖少有抽離但比較親民。我們保留聲音,再轉變成一張畫以作記錄,保存好這裏的文化及歷史。」

保育與發展從來都存在一種拉扯關係。姚小姐以土瓜灣為例子:「為甚麼像「土家故事館」如此等組織不會在已發展社區,而出現在一個快要消失的地方?因為人們會怕它消失保育與發展從來都存在一種拉扯關係。姚小姐以土瓜灣為例子:「為甚麼像「土家故事館」如此等組織不會在已發展社區,而出現在一個快要消失的地方?因為人們會怕它消失,所以要把它保存起來。方法並不重要,最緊要是意識某事將快消失,或者在失去之時我們會已好好保住已其內涵。」珍惜當下,因為將來難以預料,難保十年後會有某某發展商收購粉嶺圍,又會有一個老地方會消失。

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急速,昔日風光一景一物都有可能隨時消失。導賞使我們停下來細看早以習慣的風景,看得更透徹、更深入後再反思其價值,繼而行動。作為香港人應嘗試了解這個家,即使並非瞭如指掌,但至少在失去之時不會後悔沒有預早好好接觸。

活動詳情可瀏覽:https://leadershipinstitute.hk/event/5senses

撰文:王曉嵐

攝影: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