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很多展覽,像這次如此震憾的卻尚未見過,這或許是出於顏色的奧秘。」

──收藏家鍾棋偉

顏色遍及我們的日常,出門前,我們依照當天的心情搭配衣物、首飾和配件,自拍OOTD後再加上具情調的照片濾鏡,繼而把IG帖文拼成同一色調的版面。對於色彩的講究,古人絲毫不遜於現代人,先秦《孫子兵法》以「五正色」──青、赤、黃、白、黑──將顏色歸為五大類,歷代以來,顏色一直與品味、信仰、規矩禮制密不可分。

有研究提出,人在觀察物件時,首先會注意色彩,繼而才留意形狀。顏色的光譜比日常用語所能描繪的更寬闊,當療癒的色彩集結,聚集的文物將帶來何種視覺震憾?香港藝術館以顏色作切入點,展出三百多件中國文物,並以五位歷史人物:秦始皇、宋徽宗、明代永樂帝、清代乾隆帝和大臣郎廷極作「顏色KOL」,用色彩為題貫穿展區,讓色彩做主角演繹中國文物。

特意物色藏品捐贈 豐富展覽內容

這次展覽的三百多件文物中,有80多項由「敏求精舍」副會長兼收藏家鍾棋偉捐贈,涵蓋瓷器、漆器、玻璃器和紡織品等,其中清代單色釉瓷尤為豐富。敏求精舍與香港藝術館同於60年代創辦,素來合作無間,數十年來合辦過多個重要展覽,包括藝術館年初舉行的「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可參閱文化者文章:〈聚道傳承延續喜慶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https://wp.me/p9oTr7-6CF)。

鍾棋偉談起「聚道傳承」展覽完結後,與藝術館策展團隊閒談間得悉館方將以「顏色」為題策展,認為這個概念頗為創新有趣,又嘆文物收藏甚少能保存超過三代,作為收藏家他希望透過捐贈藏品「化私為公」,將文物加以推廣。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形容,這次捐贈除了看到收藏家對藝術館的信任,亦展現出他與藝術館之間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誼。「這份情誼很特別,不只包括我們相識多年的友情,而且我們都覺得彼此是同道中人,大家都喜歡藝術與文物。」

香港藝術館作為公營機構,悉心照顧獲得的捐贈,因此獲得不少藏家的信任,願意把文物捐出。莫家詠視之為「香港傳奇」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傳奇不僅從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也能從香港藏家的慷慨襟懷和能力中看出。這其實是香港文化史上一個獨有的現象,香港的藏家是國際知名的。他們捐贈了很多文物至香港藝術館和本地的文博機構,日後大家要觀看香港傳奇,『香港收藏』的部分一定不可錯過香港藝術館。」

收藏家鍾棋偉與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講解展覽內容與策展手法。

五色形成的療癒視角體驗

是次展覽以「五正色」劃分成五個展區。甫進展廳,便是幾塊大螢幕,不同顏色的投影結合特別為展覽製作的音樂,率先讓觀眾沉浸於顏色的視覺空間。音樂由古箏演奏家萬幸創作,五色展區展示顏色相近的文物:堂皇的翠藍、瑰麗的胭脂紅、御用的明黃色、淡素瑩潤的象牙白、沉如夜空的烏金……各領風騷攝人心目,即使還沒釐清文物的歷史背景,單純的美感已足以叫觀眾駐留。

顏色看似簡單,但莫家詠把策劃者比喻成交響樂的指揮,由第一步開始──燈光、鋪排、組合、故事、其他輔助的圖象,構成整個過程的起承轉合,帶來與別不同的親歷體驗,並把藝術與生活融合起來,讓觀眾用比較直觀的方法感受文物色彩上的美,避免令展覽因講求工藝技巧和專業名詞,而對大眾形成壓力。「以往單色釉展覽中的展品多數排列莊嚴,忽略視覺效果,普羅大眾或會覺得欣賞這種釉色瓷的門檻很高、抽象乏味。如何能將專業知識與一般大眾的認知連結起來,藝術館花了很多功夫來建立這個橋樑。」

莫家詠希望藉由獨特的策展手法,讓觀眾帶着新的視覺認識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公眾到訪是次展覽,療癒的文物色彩或許會令你耐不住要馬上打卡,藝術館就首先選擇了數位KOL來擔任是次展覽的代表人物,例如由宋徽宗代言青色、對白瓷尤為深愛的明代永樂帝則是白色的代表KOL。除了文物的陳列外,藝術館亦挑選了館藏的現代藝術作品並列展出,以顏色連繫古今。

收藏家鍾棋偉亦稱讚藝術館演繹文物的方式:「中國文化中的五正色,有助我們欣賞文物。純粹欣賞顏色的美,本來的門檻很高,懂得欣賞的人不多,但透過藝術館的策展手法,就變得很有趣。大量同色系的器物擺放出來,與平時只看到一兩件的感受完全不同。」

色彩的歷史文化意義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文物)麥詠雯釋述展覽以顏色作為切入點,是希望更親近觀眾。「你今天選擇穿藍色或米色衣服,背後可能都有其原因,因此我們找了數個特別的色調。尤其在中國而言,顏色可能基於五德信仰,或某個皇帝的偏好,以至某種顏色在該朝代大量出現,例如黃色被選為皇家的御用之色,這些文化意義我們都會在展覽中提及。」

展覽其中一個展區以黃色為主,麥詠雯解釋,清代御用器具裏外皆為黃色,即只供皇帝、太后和皇后專用;部分黃釉器物飾有綠龍,則貴妃可用;位份較低的嬪,則用藍地綠龍的器具。顏色反映了宮廷生活的面貌,與使用者的地位息息相關。

此次捐贈珍品中的必看展品,還包括清代乾隆至光緒朝燒製的一組祭藍釉琮式瓶。「一連六件藍釉琮式瓶,外型相似,大小一樣,顏色出入亦不大,除了乾隆時製的較為深色,很難猜想是哪個朝代所製。」鍾棋偉如此介紹道。此組瓶器同為清朝文物,乾隆年間下旨製造賞瓶,作賞賜之用,由於用料最好,因此顏色也最深。歷朝隨之仿製,因此賞瓶的造型基本相同。

左起: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鄭煥棠、收藏家鍾棋偉、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文物)麥詠雯

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
日期:2021年11月5日至2022年03月30日
時間:星期一至三、五10:00am – 6:00pm |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am – 7:00pm |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10:00am – 5:00pm |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地點:香港藝術館三樓中國文物廳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香港藝術館


撰文、攝影: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