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絡繹不絕的深水埗街道,再穿過幾條橫街直巷,躍入眼簾的是一張人臉模糊、被放大展示的照片,貼着各畫像及照片的巷子不如一般的後巷,它既是一個打破常規的博物館,更是進入旲堂(Thy Lab)的唯一通道。

旲堂的負責人Alberto來自意大利,他在網絡搜尋「香港最便宜的地區」,「深水埗」是當時第一個搜尋出的答案,便在2013年越洋遷入深水埗,在位於旲里的兩層舖位開設了一個小型的放映室,播放不同類型的電影讓街坊免費收看,他還會和不同的機構合作,在旲堂舉辦不同的社區活動。
不懂中文字 卻對香港的書法招牌着迷

身為電影迷的他還未來過香港前,已經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港產片,手寫招牌在港產片中十分有標誌性,「我雖然看不懂中文字,但透過觀察招牌的顏色、形狀及筆觸,就被其深深吸引。」Alberto認為這種工藝具有價值,希望可以令這門藝術更受重視。
從前字匠和招牌師傅會聯手,為客户製作獨一無二的招牌,這門手藝可謀生養家,所以整條街都吊滿一個個手寫招牌。除着科技發展,手寫字逐漸被電腦字體取替,再難見到兩家專門的大師雙劍合璧了。
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與旲堂策劃「Memory Lane 1921-2021」項目,當中包括舉辦工作坊,讓對手寫招牌感興趣的中學生跟隨書法及文字設計大師學習,製造霓虹燈、LED招牌、木雕招牌等,重現當年合作製招牌的時刻,同時亦把這門知識承傳。共同製作的作品更會在旲里展出,成為這個博物館展品的一份子,展期由即日起至12 月31日。
巷裏展品 探討何謂博物館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免費擁有接觸文化的機會。」Alberto把巷子改造成博物館的想法已維持了七年,對比起造價億億聲的博物館,Alberto的行動無疑是一個對定義「博物館」的挑戰,低成本建造、沒有著名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
巷子博物館雖小,但展出之物卻並不單一。在旲堂附近先有幾幅大型的動物塗鴉,塗鴉及整條巷子都有貼上打印出來的不同鬼怪畫作,在堆疊的紙皮旁與淘氣的鬼怪卡通對視,有點違和又有點好笑。Alberto在颱風後收集了一些照片,他把照片放大展出,有些被摧毀了一大半,連五官都難以分辨;有些明顯浸壞,顏色都變了個樣,天然災害「參與」的藝術品,比起名作家聯乘更難能可貴。除此之外,巷子還掛着多幅由歐陽昌操筆的書法字牌,更表現出這位負責人對手寫招牌的偏心。現在的博物館已如此豐富,新作品的加入,又會給予這條巷子甚麼新景象呢?
Alberto居港已有8年,從剛到步至今仍住深水埗,因喜歡深水埗的活力、多樣化及人情味,一直未有搬離的想法。讓人不禁好奇,本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地方?
街牌不再平凡 推動設計思維
「敬請勿進」、「此路不通」,這些街牌都只是冰冷地對大眾提醒,一些有溫度、有情感的街牌,其實亦可共存於社區中。

城區活動與Milk Design和Kennifstudio聯合舉辦「街牌實驗室」,邀請大眾分享自己理想的社區生活,帶領參加者從深水埗出發,觀察社區的街牌設計,發掘利用街牌創建好社區的方法。「設計思維的宗旨是以人為本。」Milk Design的Jenny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參加者觀察社區,尋找共同的理想生活,而非只重視自己。

參加者可以把自己的概念和想法具像化,親自為社區設計街牌。他們的作品全部登上「街牌實驗室」的Instagram(@signagelab.hk),供公眾投票選出心水作品。最高票數的十款街牌將會得到實體化的機會,於12月18至 19日的「街牌實習週」在深水埗街頭展示。
「我本來也會擔心參加者可能想不到有趣的創作。」Kennifstudio的Kennif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場白擔心,參加者的新街牌作品,提醒市民的範圍比傳統的擴大了不少,它們提醒你要多休息、多和其他人溝通、溜狗的指引、甚至有作品邀請你把一天的辛勞宣洩在牌身上,這些設計都充滿想像力,更多從人的心靈上出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街牌加上一層新的意義。
「創意不是專業設計師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Jenny指出大眾只要多作思考,亦能發揮創意,創作出幫助到他人及共建美好社區的作品。參加者利用不同的物料製作自己的「心血結晶」,成品完成後,將在深水埗街頭進行實習。街坊遊客行過路過不妨停下腳步,體驗和欣賞新街牌之餘,可scan一下作品旁邊的QR code,對設計給予意見及對「街牌實驗室」這個活動發表感想。
《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 BODW CityProg》
網站:www.bodwcityprog.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odwcityprogramm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odw.citypr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