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含劇透,請慎入!!)
「我們一直都想告訴你們,它就在那裏。」(We’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the whole time, it’s right there.)——《千萬別抬頭》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在平安夜於Netflix上架,由擅拍諷刺喜劇的Adam McKay執導,重量級的演員陣容在電影還沒播映已引起討論,卻在上映後引來毀譽參半的兩極評價。電影講述由Jennifer Lawrence飾演的博士研究生凱特,某天發現了一顆聖母峰般大的彗星,正筆直地朝地球撞來。眼看末日在半年後將至,凱特與教授藍道・明迪博士(Leonardo DiCaprio飾)相繼走訪白宮、電視台等地,試圖將末日的訊息散揚開去。
以末日為題材的電影在荷李活屢見不鮮,彗星墜落地球的災難戲碼早在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等片就已經上演過。主流的災難片離不開英雄的救贖或犧牲、拯救地球的驚險過程,以及倖存人類瞻望未來的結局。但要是你抱着這種期待觀看《千萬別抬頭》,或會對整部電影摸不着頭腦,因為本片並非走主流的商業電影路線,而是順着跳脫錯置的節奏,以美式黑色幽默來講述世界末日。
在這套電影中,沒有救世的壯烈特效,沒有英雄,有的只是無能為力的小人物。電影想批判的對象範圍極廣,由媒體生態、政治鬥爭到科技操控不等,其中又以氣候危機為主。雖然如此,這種察覺威脅、試圖宣揚而無人在意的橋段,不過是美國版鐵屋中的吶喊。因此就算不諳美國的社會脈絡或政治局勢,我們觀看起來也覺如此熟悉,正因這種反抗現實而無力的景況,其實超出了單一的個別議題,亦因為其源自於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問題,而為觀影帶來了難以言喻的壓迫感。
電影的敘事處理確是一針見血:真正的威脅就在眼前,但所有人都毫不在乎。等待與總統(Meryl Streep飾)會面時,博士不安的動作特寫、搖晃鏡頭在對話間穿插,與拍攝白宮官僚的半身定鏡構成對比。博士和凱特對末日嚴重性的釋述接連被不重要的話題岔開,以至後來被白宮打發的二人決意向媒體爆料,電影敘事亦往往將重點錯置,以無關痛癢的玩笑從原本的主題引離:大法官的黑歷史、名人的出軌復合八卦比世界末日還重要,真正嚴肅的新聞總點閱數卻遠低於一般氣象和交通報導。
認真就輸了?凱特發自內心的吶喊被看作躁鬱症與潑婦、變成meme圖裏的大眾笑柄,他者的「不正常」態度更凸顯了當中的荒謬。電影以輕寫重,人們越不在意、越嘻笑怒罵,反倒令電影越顯沉重。《千萬別抬頭》脫離災難片的經典套路,以新的敘事方式講述末日,不由英雄的拯救來營造劇情高潮,而是以反高潮來帶動電影的敘事——突然回頭的衛星、自願參與升空行動的「英雄」(Ron Perlman飾)原來只是為求激發愛國心的無謂犧牲、教授與凱特的吶喊與背景音樂在半途突然被切斷——刻意偏離主流的末世電影拯救脈絡,讓觀眾捉摸不到劇情的走向,正好將現實世界的荒誕,以及面對現狀之下的期望與落差加以放大地呈現。
當每次的呼籲皆告失敗,在面對無可改變的悲劇現實下,就衍生出了兩種態度:明迪博士選擇妥協,成為政府彗星採礦工作和貝許手機的宣傳喉舌;凱特則因反抗不成而放棄、消遁,在超市工作,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乎。要是反抗不成,我們是否就無事可做?戲裏的白宮科學顧問泰迪說道:「人總是有選擇的,有時你得作出好選擇。」(A man always gets choices, sometimes you just gotta choose the good one.)電影中他們最終選擇以「抬頭看天空,它就在那裏」的呼籲吶喊至最後,作出一切嘗試,才坦蕩面對末日的到來。
電影雖然披着諷刺喜劇的定位,卻是切實的災難片。它由節奏、角色、鏡頭語言,甚至結局以寧靜的家常對話對比彗星的衝撞,都在尋找一種新的方式講述末日片和環境議題。電影情節雖然荒唐可笑,卻因為真實而更令人不安。世界亂成一團,而彗星就處於眼前的天際,我們要抬頭直視迎面而來的災難,無力改變仍舊大聲疾呼,抑或繼續低頭麻木過着各自的人生,任由掌權者決定我們的死法,便是本片一再詰問的主題。
撰文: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