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是孩童的天性。這種不受場合所限、隨意取材的描繪,出現在我們小時候的課本以及街頭隨處可見的牆壁上,卻甚少被納入主流藝術的討論行列之中。然而,一些著名的畫家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和畢加索(Picasso)等原來都鍾情於塗鴉,像畢加索便曾說:「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才學會像小孩那樣作畫。」

圖片來源:Villa Medici官方網站

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背面或邊緣部分,被發現藏有大量笨拙的草圖、怪誕的頭像或輪廓,這些信手的塗畫亦揭示了當時的日常生活、工作片段,以至藝術創作的歷史。近日,位於羅馬的法國學院美第奇別墅(the French Academy in Rome – Villa Medici)與法國美術學院(Beaux-Arts in Paris)聯合策展,以接近300件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的作品講述塗鴉藝術的故事。

圖片來源:Villa Medici官方網站

展覽將塗鴉置於核心,把不同時代、風格與類別的畫家作品結合起來共同展出,當中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蓬托莫(Pontormo)、貝尼尼(Bernini),也有現當代重要藝術家畢加索、杜布菲(Dubuffet)、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等等。在這些畫家以外,塗鴉作品亦出現於監獄或銀行等非藝術場所中,例如在19世紀後期的陶瓷壺上,就可看到一些出自囚犯手中的有趣雕刻,包括「自由萬歲」(Viva La Liberta)等字樣。

19世紀陶瓷壺的囚犯雕刻。(圖片來源:euronews)

展覽分成六個主要區域,分別探討塗鴉藝術不同的意義與呈現方式——部分流傳多年的經典畫布背面藏有不為人知的塗鴉,例如首次展出的貝尼尼作品《Triptych of the Madonna》畫板後,便埋藏多個或細緻或簡陋的人像;二十世紀早期的先鋒派畫家通過凝視描畫孩子的畫作,以當中的活力為藝術帶來新的衝撃,而在那之上的簡單塗鴉,則被視為靈感的來源,鼓勵觀眾重新解讀畫作的意涵;亦有些畫家如達文西,喜歡以急促而凌亂的筆劃呈現出某種動態、輪廓或情緒,從而衍生出新的圖像。

策展人兼法國學院藝術史系主任弗朗西斯卡・阿爾貝蒂(Francesca Alberti)認為,塗鴉屬於創作過程的一部分,因此也是藝術家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塗鴉為主題舉辦展覽的原因,意在推翻過去大眾對藝術的既定印象——覺得作品必定有一個特定的起始與結束。事實上,一幅作品由草圖到定稿,是由藝術家們不斷氣餒、再重提畫筆的一個個瞬間所組成的。」

這些分別在羅馬和巴黎展出的塗鴉作品,以實驗性和越界的圖像,標誌着藝術創作的歷史,同時擺脫學院派繪畫的束縛,回歸本能的素描,喚起孩童時期的繪畫靈感。看似毫無章法的圖像與草圖,為流傳多年的經典畫作添上了一抹生活化的氣息與幽默感。或許不論時代、技巧與物料,由塗鴉所展示出來的童趣,始終與創作和創造力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Villa Medici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Villa Medici官方網站、euronew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