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離手的日常,相信作為都市人的你也能深深體會到。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候,又或是想從日常生活中逃離,掏出手機滑一滑,再一抬頭時發現原來已過了幾個小時。手機好像散發了一種無形的氣場,把我們包覆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觸屏時,我們與手機的距離如此親密,但要是我們玩的遊戲被投映在大型幕牆上向眾人展示,又會是怎樣的光景?

西九文化區M+近日雖因疫情閉館,不過幕牆上卻正展示着首個數碼互動遊戲《摸魚行大運》。只要你按着手機,化成綠色的魚潛入遊戲中的水塘,你在遊戲裏的一舉一動將會被投映在大樓的LED外牆上,同時與其他玩家互動。《摸魚行大運》以遊戲方式進行一個公眾同步觸屏的實驗,每個關卡都反映着一種使用手機時的現象,探討一直保持「在線」的生理和心理代價。

是次作品由阿姆斯特丹的Moniker工作室創作,創辦人Luna Maurer與Roel Wouters上月舉行藝術訪談,分享互動遊戲的設計概念。他們認為觸屏成癮的現象並非只存在於香港,阿姆斯特丹也是如此。作為藝術家,他們自言都沉浸在科技當中,故希望藉由這次委約作品思考科技與日常的關係,讓香港公眾參與、共同形塑當中的意義。

遊戲被稱為《摸魚行大運》,英文是Touch for Luck,背後與「吉祥」的概念有關。Luna Maurer提到中國有觸摸吉祥物會帶來好運的傳統,這與觸摸手機屏幕會令人感覺快樂、帶來好處的現象很類似,於是他們搜集了不同的象徵式標記,最後選擇了鯉魚,而鯉魚出現在海旁的屏幕上,亦與水的元素有密切關係。

「吉祥」在不同人心中或有不同的意味,對Roel Wouters來說,當吉祥與科技結合時其意涵便會變得複雜,我們用手機大多是為了避免衝突與不便,例如下載Uber Drive是為了避免討價還價、找換的過程,生活經過優化後令人感覺愉快,但亦進一步消除了人與人互動的元素,而生活的衝突、思考如何解決,其實亦是人生的一部分。

遊戲中,玩家觸碰屏幕時便會在池中化成一條綠色的魚,過程中不能放手,隨觸屏時間漸長,會遇上越來越多新的元素,象徵使用手機時的各種現象。在其中一個遊戲階段,玩家遇到新的魚時,屏幕上的數字會上升,意味着社交媒體上可量化的朋友與讚好數;遇上其他魚並一起互動時便可獲得紅色的心,設計團隊將之稱為「fish dating」,連繫至網上約會社群,在尋找樂趣的同時亦引人反思。Maurer指出,「觸碰」是整個遊戲中很重要的環節,玩家要觸屏三小時才能完成整個遊戲,一點都不輕鬆,然而香港有這樣的地方,讓玩家一方面應對親密的屏幕,另一方面將手機畫面直接投射到公眾幕牆,讓人與屏幕建立獨特的連繫,亦是一種很有趣的體驗。

M+幕牆面向維多利亞港,是全球最大型的媒體幕牆之一,高65米、寬110米的大型光影畫布,即使在1.5公里以外的港島仍清晰可見。幕牆於每晚六時至十一時放映,除了這次的《摸魚行大運》以外,之後亦會展出與M+當期館內展覽相關的影像作品,呈現出緩慢或充滿動感的連串影像,兼及展演與參與性質。

疫情時我們被迫困守在家,沒有堂食、不能外出的日子常令人感覺孤獨,但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空間,可以讓全世界的人一起參與、共同體驗,Wouters稱其為一個「解放人類的民主空間」,能夠透過共享知識促進平等。設計團隊在遊戲的細節上亦費了心思,例如演繹池魚轉彎時的流暢度與水池的深度,以及用像素的方式呈現魚的形態,從而與幕牆上數千個LED點狀燈管和數碼世界互相呼應。團隊亦提到遊戲的背景音樂與冥想有關,鼓勵玩家戴上耳機,在魚塘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

《摸魚行大運》遊戲:www.touchforluck.com

M+將於4月6日以「科技、身份與權力:活於數碼時代」為題舉辦講座,邀請本地及國際藝術家、寫作人、研究學者及設計師參與由Moniker所創作的實時互動遊戲 《摸魚行大運》,期間將討論數碼世界中的各種社交和文化現象。是次講座以網上直播形式進行,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mplus.org/3tzc7J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