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風景變得越來越陌生,但來往維港兩岸的天星小輪,124年來卻風雨不改。深綠色配象牙白的船隻在維港掀起浪花,當你坐在雙向木椅上感受強風撲面,嗅着海水與電油味,機器運作與風聲則徘徊於耳際,彷彿在急速的城市中偷得一個緩慢的空間。

由重要的過海交通工具發展到成為香港旅遊業的標誌,渡輪卻在漫長的疫情下面臨嚴竣的處境。天星小輪日前發表新聞稿,直指載客量門堪羅雀,一月及二月份兩條專營航線的載客量僅為2019年同期的百分之廿七,更形容天星已山窮水盡,只能以債度日。新任總經理周卓賢細訴渡輪上的回憶與工作景況,認為這個過百年的品牌盛載了香港人的回憶和經驗,又指公司近年一直積極推行新的航道體驗與活動,希望將這個行業傳承下去,為本地人與遊客帶來另類的渡輪體驗。

天星的轉型:由重要過海交通到休閒生活象徵

周卓賢表示公司之所以會以另類的方式「幽自己一默」,不介意將天星正面臨虧損的現狀告訴大眾,是因為相信除了他們自己之外,所有香港人都希望將天星保留下來。穿梭於維港兩岸的天星小輪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曾為香港與九龍之間必不可少的渡海交通運輸工具,在1950年代,每天平均有約9萬人乘坐天星橫跨維港,比2020年的日均載客量多達四倍。

1970年代以後,隨香港海底隧道及地鐵分別啟用,巴士與地鐵加入過海路線的競爭,天星小輪的乘客量逐漸下滑,但仍以其價廉與無須塞車的優勢吸引不少人乘搭。其後天星碼頭因填海而兩度外移,與市中心距離更遠,不利的地理位置更令乘客量流失。周卓賢認為經濟轉型無可避免,但天星小輪的定位已隨之而改變。「雖然現時天星小輪的定位已不是一般大眾的重要過海交通工具,但它在香港市民生活中,仍是一種代表休閒生活模式的交通工具。」

天星總經理 周卓賢

「很多時候,當香港人乘搭巴士或地鐵過海時,他們在車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玩手機。但與此相反,當你乘搭天星小輪,其實有九成以上的人,那一刻都會放下手機片刻,看一看海景。拍拖的人也會甜密地搭着伴侶,觀看這個海景,他們或許會取出手機,卻是為了拍照,享受這個過程。乘搭天星小輪基本上是一個幾元的享受。」他回想小時候與別人相約,大多會約在中環天星碼頭或尖沙咀五支旗桿,認為兩岸碼頭已成為香港人眼中一個重要的聚腳點。

「從船上一下來的感覺很愉快,小時候在天星碼頭,甫出閘便會聽到一些音樂聲,那是來自雪糕車的聲音,另一邊則有漫長的人力車龍。」天星所保留的獨特體驗,不僅在於五十多年來不變的渡輪結構,也包含一種記憶與承傳。周卓賢看過一些帶同小朋友坐船的家長,會跟小孩說:父母小時候也曾坐這艘天星,父母的父母年輕時乘搭的渡輪,與現在也是一樣。「有些事情並不需要刻意創新,反而將最原始的一面繼續保留下來,這已是一個體驗。」

天星小輪其中一個保存下來的風味,便在於其傳統的雙頭式設計,渡輪靠岸後無須調頭,一開船,船長只需走到另一邊的船艙,整艘船便能直接駛往對岸。此外,船隻的雙向座椅亦方便乘客隨意轉換方向,設計上同樣別具匠心。連同旅遊船,天星現時共有十艘船隻,均超過五十五年歷史。乘搭古色古香渡輪的體驗,在國際上甚是罕見,由此周卓賢認為香港人以至國際遊客,也會希望繼續保留這個整體的渡輪經驗,亦稱公司一直積極地面對當前的疫境,思考如何重新帶動人流,「讓天星這顆『星』繼續在香港發光發亮」。

疫情大損收入砥柱 積極開拓另類體驗

現時天星小輪的收入主要依靠兩個砥柱:其一是本地人流,另一個則是遊客。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的天星小輪,是遊客訪港時其中一個必到的打卡熱點。惟疫情之後,遊客數量銳減,天星小輪自2019年6月至今累積虧損超過7000萬元。周卓賢稱公司一直以來都不打算靠天星小輪「賺大錢」,只希望讓它繼續營運。疫情前,單靠渡輪的收益其實已不足以支持它的運作,及至第五波疫情前,客流量更減少多於一千萬,只能依靠商戶和廣告收益進行補貼。

據天星小輪在網站上公布的2020年營運資料,員工支出為其主要的營運成本,其次是維修保養費用。周卓賢坦言節流的空間並不大,因現時天星有大概250個員工,為了維持原汁原味的渡輪體驗,公司難以降低維修與保養費用,成本反而需每年遞升,只能去想如何『把餅做大』,亦不排除票價調整會成為其中一個考慮的方向。「我們希望這只是一個『陣痛』的過程,除了集團內部的調整外,我們亦希望與不同持份者合作,研究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從短期來說,他表示天星會與各個政府部門合作,尋求紓困措施,同時建議參考外國經驗將碼頭重新打造成一個新地標,如同近年的大館、元創方等,增加碼頭的租金收入或廣告收益,從而補貼渡輪方面的服務。「此外,我們亦會作不同的嘗試,例如近兩三年,我們一直想將天星打造成一個——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更是一個文青體驗。你會看到,這幾年我們引入了不同的商戶,以前你不會在碼頭看到這類特色咖啡店,或中環日式串燒店一類的商舖。現在乘客整體年青化,我們也需要迎合他們的口味。當大眾來到天星碼頭,他們未必一定要坐船才能支持我們,在我們的商戶中消費,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支持。」

去年天星小輪嘗試推行本地遊,開拓不少新的航線,例如年底開設了一條兩小時的日落維港遊,讓乘客從另一個角度看青馬大橋、拍攝日落。目前此航線因第五波疫情而暫緩,但周卓賢希望待疫情緩和後,天星能重新為香港人服務,他又指過程中團隊絕不會消極地等待,反而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當下的問題,思考如何將這過百年的品牌、行業在香港保留下來:「我們要知道的是,當遊客回來時,我們已經準備好,這也是我們整體希望為香港做的一個貢獻。」

過百年不變的經典

天星小輪的歷史追溯至開埠初期,一位名叫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的波斯拜火教商人在1880年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載客渡輪服務,初時四艘小輪皆為單層,後來才增設上層客艙。及至1898年,遮打爵士買下所有渡輪,正式成立天星小輪公司。

初代小輪 (圖片來源:天星小輪)

小輪以「天星」字號運作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天星小輪在尖沙咀至中環及灣仔的兩條專利航線上往返,每天早上,上班的水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整架船,翻查上一輪值班同事所記錄的問題是否已有人跟進,然後透過船頭尺檢視整艘船的食水情況,而大偈(工程師)則會檢視機件是否運作正常,假如沒有問題便會準備開船。與其他交通工具有別,渡輪至少需要七名員工才能運行一程,但在疫情嚴竣的日子,一程船只有約二十名乘客,更凸顯了渡輪的冷清情況。

資深的水手掌握渡輪運作上的技藝,像是拋纜、修補麻繩等,然而隨着這個行業逐漸少人投身,當中的手藝更需花心思保存。天星小輪近年從晉升階級等方面著手,嘗試吸引一些年輕人入行。周卓賢笑道:「開心的是,看到有些兄弟,甚至父子兩代共同在渡輪上任職。所以每當我被問到會否放棄天星,我都會說,我們本身全都是家人,而家人是永遠不會放棄的。」在粼粼波光上,天星小輪載着其歷史價值與幾代人的共同回憶,不斷在兩岸間返往,就好像堅持當一條連繫香港的纜繩,走過百年風雨,但願也能迎抗目前這浪衝擊。

撰文:鄭思珩
攝影:余靖、鄭思珩
剪接:余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