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自古受熱愛追求時尚品味的男男女女傾慕和愛戴,各國頂級珠寶世家如卡地亞、Bvlgari、Van Cleef & Arpels 由上世紀至今都為大眾定義了珠寶這門藝術。但其實上世紀亦有一個珠寶家族與卡地亞舉足輕重,時至今天卻被大眾遺忘。這個被遺忘的巴黎珠寶世家就是—— Lacloche。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成立10週年,香港的亞太區分校特設「Lacloche,巴黎珠寶大師,1892-1967」展覽,展出40多件從世界各地搜羅的Lacloche珍品。觀眾除了可以欣賞每件人手製珠寶的美態與造藝,更能窺探這個巴黎世家背後傳奇的故事和精神。
Lacloche的品牌起源於來自比利時的Lacloche三兄弟。1892年,他們雄心壯志地於珠寶業的英雄地——巴黎,創立Lacloche Frères 珠寶世家。L’ÉCOLE教學經理Alice Leung娓娓道來:「他們當時的總部位於巴黎和平路15號 ,附近街道的店舖都是香水店和化妝品店,所以客人到Lacloche訂製化妝盒後,就可以非常便利地到旁邊的店舖訂購化妝品,可見Lacloche店舖的地理優勢為當時女性提供一站式的貼心服務。」


Lacloche的咆吼二十年代
地理優勢令Lacloche招牌有聲有色,但當年令他們聲名顯赫、吸引無數歐洲王室貴胄和荷李活巨星青睞卻全因1925年巴黎舉行的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Decorative and Industrial Arts),這博覽亦是裝飾藝術(Art Deco)一詞的發源地,Alice透露:「據聞當時有幾百個珠寶單位計劃參與這展覽,最終可參展的卻只有四十個品牌左右,而Lacloche是其中之一。」而正正展出於Lacloche旁邊的就是卡地亞和 Van Cleef & Arpels,可見Lacloche當時在珠寶界的江湖地位。

Lacloche為這展覽扭盡六壬,花畫心思設計出新穎而精細的珠寶。當時,眾多嶄新的寶石切割法應運而生,將寶石切成圓形、四邊形、梯形甚至是更劃時代的子彈形和六角形。Lacloche 巧妙運用這些嶄新切割令他們的珠寶呈現幾何圖案設計,切合這裝飾藝術潮流。

Lacloche的珠寶設計一直以來具前瞻性而且十分大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他們家族就為女士們設計一些袖珍的煙盒,令女士抽煙時顯露出她們的品味和身分地位。Alice再為Lacloche的敏鋭觸覺舉上另一例子:「當時20年代的社會風氣並不容許女士在社交場合上看時間,所以他們就設計一些像手鍊般和吊墬般的錶,令女士們可以在較私人的場合偷看時間。」入微觀察使用者的需要令作品不只是一件單純美麗的裝飾品,作品更蘊含一種對用家體貼入微的態度。


家族第二代走出劣勢 勇敢放下衣缽
可惜到1932年,品牌主理人及其兒子因沉迷賭海,在賭檯上押上家族財產,最後不幸將品牌一直累積的財富賭清光,最後他們不得不申請破產。但一年後,創辦人的姪兒Jacques以自己名義再次經營珠寶業務,令品牌起死回生。
Jacques繼承品牌長久而來細心而創新的精神,設計出運動風珠寶、黃金珠寶。除此之外,Lacloche更成為首位推出香水的珠寶商,而香水則名為「N ° 1」。而直至1967年,Lacloche的品牌再次結束,因Jacques最後選擇投身美術界,亦致力推廣家具及商品設計。

「從品牌的開始至結束,他們的精神、他們對作品的心思一成不變。」Alice對這品牌的一生有感而發,「我認為帶領家族生意走出劣勢,最後卻選擇結束這事業是個勇敢而艱難的決定。同時他沒有因為接受藝術生意,而忽略珠寶品牌的細緻度。」就是這種精神,令曾經被遺忘的Lacloche如今也得以閃閃生輝。
Lacloche LIVE! 網上展覽
https://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hk/zh-hant/exhibition/lacloche
採訪:鄭天儀、余靖
撰文:余靖
攝影:陳恩慈、鄭思珩、余靖
影片中的出現過的展品包括:
手鏈,1925年,鉑金、圓頂式切割紅寶石、縞瑪瑙和鑽石,洛杉磯私人藏品
© L’ÉCOLE Van Cleef & Arpels 相片: Benjamin Chelly
吊墜錶,1908年,鉑金和黃K金、刻面白水晶、珍珠、鑽石、雪花石膏微繪,錶盤鑲嵌切面紫水晶,江詩丹頓歷史傳承部門藏品
化妝盒,約1905年,黃K金、猫眼石、紅寶石和鑽石,兩依藏博物館,香港
手鐲,1930年,鉑金和鑽石,La Galerie Parisienne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