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館﹕沒有元宇宙的元境

可能很愛 NFT 的中國並沒有在其國家館展示 NFT,不過也用上了一個具新科技氣息的主題﹕元境 (Meta-Scape)。
展覽是一群展,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策劃。張子康接受官媒訪問時坦言,「元境」的題目是希望令人聯想到「元宇宙 (metaverse)」。此詞靈感則來自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一份手稿,稿中他將 VR (virtual reality) 翻譯「靈境」,並指「靈境」技術能拓展人腦知覺,使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儘管如此,展覽內容其實與元宇宙和 VR 都關係甚微。反而展品絕大部份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運用了人工智能或電腦隨機元素創作。
比如王郁洋 2021 年的雕塑《雪人》,之所以看起來像一隻箭豬而不像雪人,就因其創作方法涉及將文本轉換成 01 編碼再導入 3D 製作軟件以生成作品形狀,過程中的隨機性令作品名字與形態割裂。AT 小組(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聯合項目)項目《叢林》(2021)則是用 AI 學習中國植物資料,以之生成植物 AI 模型。劉佳玉的《虛極靜篤》(2021)也是使用 AI 描繪地形,「希望透過人工智能對地形的轉譯,展現出不同視角對文明的認知」。


雖然藝術家似乎大多其期望觀眾可以從 AI 生成的作品反思自身固有觀念的必然性,但坦白說,AI 做作品的概念,已由多年前的震驚變成現在的見怪不怪。而觀眾一旦知道作品是由演算法生成,便很難去深究「作者」背後的感情和思想(否則會顯得很傻)。就算本展在 AI 之上加上中國的「山水」做主題,可以打開的思考空間仍然有限。
其實展覽既然不是講元宇宙,為什麼要用與元宇宙相關之名?
智利館﹕技術問題

智利館沒有強調自己運用新技術或觸及科技議題,但它採用的「沉浸式 (immersive)」展示手法,值得在此討論。
展覽名為 Turba Tol Hol-Hol Tol,由藝術家 Ariel Bustamante、藝術史學家 Carla Macchiavello、建築師 Alfredo Thiermann 及電影人 Dominga Sotomayor 創作。主題是智利原住民瑟爾科南人 (Selk’nam) 棲息地南美洲巴塔哥尼亞 (Pantagonia) 地區泥炭地 (peatland) 的生態問題。
場地不大。觀眾內進後,首先會在等候區看到有關泥炭地的圖文介紹。約莫十來分鐘後就可以進入「正場」。藝術家在展廳內鋪上苔蘚。置於中央的圓筒形屏幕是整個觀展經驗的主菜。展覽人員會讓觀眾坐在圓筒裡面,觀看投映於圓筒的一部 360 度錄像作品。

作品內容是讓觀眾恍如處身一塊泥炭地,然後隨鏡頭下沉、深入泥土,之後再浮上地面,天空由白晝轉為夜,觀眾會看見一群人的剪影圍繞著自己轉圈,唱著遠古氣息的歌。片段結束後,工作人員會邀請你觸碰地上的苔蘚,並會給你一滴散發著泥炭地氣味的薰油。你不會能夠駐足久留,因為在外排隊的人實在太多了。
根據展覽介紹,泥炭地比森林更能吸收二氧化炭,生態價值甚高。藝術家團隊期望透過展覽加深觀眾對這種土地的理解和保護意識。這點目的似乎是能達到的,但如 artnet 一篇文章所言,現場觀眾反應兩極。有人驚嘆其沉浸式體驗,亦有人認為不值得費周章排長龍。
為甚麼不借?如果說作品有甚麼大問題,那大概就在執行上的技術失誤。首先,360 度的投影由多部放在圓筒屏幕外的投影機拼成,但屏幕過薄,投影燈光無法平均打在屏幕上,部份位置更因直接受投影機照射而變得白濛濛一片,大大影響畫面清晰度。其次,影片在某些部份例如「潛入泥炭地」的段落,似乎經過抽象化處理,但觀眾本身對泥炭地已認識缺缺,目睹抽象化影像後只會更加一頭霧水,不知到底在幹甚麼,也就別說收到「心隨境轉」的效果。
由是觀之,智利館之所以排長龍,可能與作品質素不太有關,只是因為展覽要求所有參加者由頭看到尾,而且每次只招待八名觀眾。與之相比,因實施預約制而令觀賞難度更加提高的希臘館,技術上則比較優勝。
撰文、攝影:文化者特約記者 賈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