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傑

如若世間的一切,簡簡單單,那有多好?

當《I SWIM》的余浪沖,在中五水運會上,終於勝過李馬榮贏到全場總冠軍時,他自述:「我和李馬榮的競逐,最多只是在恰好的時間,在一所地區中學內圍爐取暖的小故事,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卻有著一種並肩作戰、互相激勵的真摯,為青春留下難忘的一頁。」恰似他在卷首所說,「學習游泳是為求生也好,為樂趣也好,沒有比賽誰更快的必要。」無悔青春,就夠了,一切皆是經歷。

《I SWIM》原著上部第25章開始,有「作客」的戲碼,黃亞樂、李馬榮等人到別校作賽,別校泳手輸了丟臉,賽後找他們麻煩⋯而這些都是「青春難忘的一頁」。

但現實,游泳卻可以不簡單。有時充斥盤根錯節的關係,指涉資源計算,有時候更是人的生存問題;平均每面游泳奧運金牌都有「成本」,國家培育你成才,獎前獎後皆是計算,仍能保持初心的選手,位位都是天才。

游泳與政治又有無關?可以初時純粹,後來政治。中國領導人素來以鍾愛游泳聞名,毛主席年輕時在湖南一師求學,就曾乘著替校方邀請講者之便,向過游泳專家李石岑學水,要對方到湘江現教現學;毛澤東愛好野遊、爬山和游泳,最堅持游冬泳,視為磨練,曾言「人生二百年,擊水三千里」、「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此等壯語,又寫下「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北戴河時期)、「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游長江時期)等詞句,以表達他對大海的愛慕。

毛澤東寫的《水調歌頭 · 游泳 》

1925年他告別湘江去幹革命,後來分別游珠江、游長江,皆為人津津樂道。63歲首游長江,在武漢掀起橫渡長江的熱潮;65歲的他在廣西南寧冬泳,後來73歲的他最後一次游長江,一生在長江裡前後遊過17次之多。

根據資料,毛澤東遺物有6條泳褲,4白2紅,據說臨終前最喜歡穿的是紅色泳褲。

毛澤東在廬山將軍河游水(圖片來自網上)

不過翻開歷史,毛就經常被宣傳成敢於向大海咆哮的男兒,,貴州甚至有詩人曾讚美:「毛主席游過的長江水啊,萬載千秋湧暖流。」毛主席浸過都會變暖,而他自己晚年也回憶說,「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為早年學水更添幾分傳奇色彩。

羅瑞卿之女曾在內地報章撰文憶述北戴河夏日之旅,說毛澤東的個人生活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神聖的,游泳排中便有一班泳術最好的解放軍戰士專門陪毛游泳,保護他。

傳說毛澤東又常邀王光美游水,該文章憶述中就見到王光美,稱她「很年輕,高個子,皮膚白皙但略顯粗糙」,後來便往嫁人去,1948年與劉少奇成婚;據說王光美正是在北戴河向毛學游水的,所以毛一邀請,她也會去,後來便衍生了在盧山開會時在盧林暢泳,毛透過王光美探聽劉少奇的分析,甚至有傳兩人不和,是因為毛邀人妻游水,人妻游完水還登門吃飯,江青戲言「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後來的事大家知道,在此不贅。

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The 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便刊有一張盧山時期的游泳照,文章分析道:「在毛掌權期間,經常使用與水有關的意象,直到他晚年時才被「紅太陽」所取代。舖天蓋地「中國紅」,正如毛後來也愛上了紅色泳褲。

那些年代,游泳真不單純。有報章出了一篇社論,題目是《游泳也要突出政治》,主張「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到江河湖海去鍛煉過硬本領」,但內容大致上卻只是提醒人落水要加倍小心。

還好,今天香港報章還未去到「游泳也要突出政治」的時代,談到《I SWIM》,大家只顧情迷「陳冠希接班人」Jeffrey,隨他的汗線抖動而心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