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日)驚傳著名作家倪匡離世的消息,這位享壽87歲的科幻小說巨擘「被外星人接走」,亦標示着「香港四大才子」如今只剩蔡瀾一人。寫作生涯近半世紀的倪匡,曾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衛斯理》、《原振俠》與《女黑俠木蘭花》系列。堪稱寫字速度世一的他,每小時能寫2500至4500字,一生共推出300多本小說及逾450份劇本,單是《衛斯理》系列便多達156本。
產量豐富以外,倪匡為人亦甚幽默風趣,1989年至1990年間,他曾與黃霑和蔡瀾主持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伴以美酒和香煙,與眾星談大膽話題,其中一集嘉賓張國榮就曾笑言:「上倪匡節目最好就係呢樣,即可以笑死。」倪匡創作力與想像力驚人,在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只有他能自豪為「全港唯一能靠文字吃飯的人」。由南下抵港,到報上發表連載小說,並於武俠片興起的年代從事劇本創作,從倪匡的寫作生涯,實際上亦足以照見香港流行文化的高峰。
由四大才子開拓的流行文學面貌
上世紀的香港文化在八、九十年代起飛,歸結當時風采時,時下多從影視與音樂入手,但被封為「四大才子」的金庸、黃霑、蔡瀾和倪匡,在1960至90年代,同樣開拓了香港流行文學的風潮:查良鏞自1950年代以筆名「金庸」連載武俠小說後,旋即引起轟動,推動電影、舞台劇、電玩等各種媒介文化的發展;蔡瀾涉足美食與電影,專欄雜文見於多家報章,為最具影響力的食評家兼作家之一;黃霑填詞的歌曲則風行多地,創作接近二千首,被視為振興粵語流行曲的重要人物。
至於集多種身份於一身的倪匡,雖然常被定位為科幻小說作家,但其創作卻常打破框架,不論科幻、武俠、情色、推理、靈異,各種題材亦曾有涉獵,同時不限於文類——小說、劇本、雜文、政論等皆曾出自他之手。一如當時香港大多數文人一樣,倪匡的寫作生涯始於報章,五十年代末,他在《真報》自薦為脫稿的作家續寫小說,廣受讀者歡迎,後來又以自家連載小說打響知名度。
始於報刊的流行文學
由商人辦報,連載小說往往與大眾消費市場密不可分,作為「靠文字吃飯的人」,倪匡的小說情節緊湊、類型多元並不無原因。六十年代受到金庸的鼓勵,他始在《明報》撰文,並以當時少見的科幻類型小說《衛斯理》系列,開拓新的讀者群體。時值香港武俠電影風潮出現,倪匡寫下多部電視劇和電影劇本,例如1972年由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令其在報刊與傳播媒介的結合之下,一時聲名鵲起。
以倪匡為代表,六十年代之後香港流行文學的冒起,除了乘着本土意識抬頭之勢外,亦與報刊的媒介以及消費文化息息相關。如今紙媒在流行文學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如既往,本土文學的形態亦必然換了一個面貌。當我們隨倪匡的離去而嘆香港流行文學的殞落,其文所築建的影響力,其實仍無庸置疑地影響着當下香港文學的發展,並由此叢生各種紛繁的面貌與可能。
撰文: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