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憶有顏色,時間也能發聲……
曾遊歷歐洲的攝影家秦偉,擅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他一直念念不忘並奮力尋找他的「根」;曾當新聞記者的訓練,讓他不斷以人道主義眼光與鏡頭,捕足並批判這嬗變的世界。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他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了1980至1990年代在法國拍攝,穿梭巴黎街巷、博物館和跳蚤市場等的影像,黑白灰之間呈現了中國古代詩人飄泊孤寂之感。由於部分相片底片已破損、發霉,但把影像重新沖曬、展現,反而激活了藝術家的記憶,誘發無盡聯想。
原是香港紀實攝影記者的秦偉,經常在攝影作品中探索和叩問人生。

「在荒謬人間,墓地是天堂」
自2004年起,他曾往來於菲律賓馬尼拉貧民窟,以鏡頭關注區內弱勢群體的生存景象。為尋找一位失聯的被訪者,無意間闖進了墓園,赫然驚見有為數不少的「下流寄生族」在別無選擇之下以墓室為家、以棺槨為床、與死者同眠。「在人間地獄,他們竟然覺得墓地是天堂。但每年11月亡靈節時, 居民便需要將大小家檔搬出,好讓亡者家屬拜祭。」
其中一個家庭,就住在六年前過身的男主人墓地,一住便是六年,起居飲食都在墓地,衛生條件極差,一些建有上蓋的墓穴是居民最需要的棲身地方,因為墓穴有上蓋,可扺抗惡毒的炎夏及躲避颱風侵襲。
如此諷刺的人間詞話,成為了秦偉的創作靈感。他以鏡頭記錄多個家庭的現況,還出版這是一本紀實攝影集,曾獲2010年度人權新聞獎圖片大獎。
此次展覽是他的另一嘗試,以相片來為時間說話。他說,三十年來,自己將法國的影像儲於一個盒子內,猶如把珍藏的記憶存於時間長河一隅。展覽探索深悟人生乃在宿命與偶遇之間,呈現中國古代詩人飄泊孤寂之感。他遊走於文化之都—巴黎,穿梭於街巷、博物館、美術館和跳蚤市場,浪遊於浩瀚的記憶和時間的長河。

為展覽而出版的《時間的漫遊》,更是一本浪遊秦偉記憶加上讀者自身感悟的時間旅遊指南。疫下無法外遊,若眼睛想旅行、聽時間獨白,翻閱《時間的漫遊》在記憶的搖籃發一場荳蔻美夢,別無他選。

撰文、攝影:鄭天儀
「時間的漫遊」
日期:即日至9月25日(周一、公眾及大學假期休館)
時間:周二至六上午9:30至晚上6:00周日下午1:00至6:00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