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馬身、降生在故宮的龍馬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獸。由神話一躍而出,多年來將「馬」視作靈感來源的藝術家馬興文(Simon Ma),亦將龍馬的概念帶進不同形式的創作中,並取其神態,帶領小朋友們在龍馬身上添以各種彩繪——璀璨煙火下的維港、浮於海面的珍寶海鮮舫、星際間的地球與太空人——43隻龍馬頓時成為各種色彩乃至香港想像的載體。

「龍馬生於故宮,我們想把他帶至現代。」近日屹立於東岸公園的巨型充氣雕塑「小龍馬」便出自Simon之手,《獸譜》裏記載龍馬「高八尺五寸」,這次高達八米八的雕塑對Simon來說不過是起始,接下來他還將嘗試設計高達12米、18米以至25米的大型雕塑,足及神話裏龍馬的形象。

越做越大的裝置,亦體現着Simon對香港藝術的願景。小龍馬雕塑隨香港賽馬會的「小龍馬.遊香港」藝術展覽在各地巡遊,月初才剛在大館舉行了啟動儀式。時值颱風暹芭襲港,Simon無懼風球,只用了兩小時便把裝置設好,遠快於馬會預期。坐在大館,看了一眼面前的雕塑時,Simon的語氣堅決:「我想幫香港做一點事情,告訴別人:香港有藝術家、香港有文化,而且香港人是有心的。」他透露,這次展覽中最大型的龍馬代表香港,其他小型雕塑則由本地小朋友們創作,希望藉此將小龍馬的精神聯同學生們的創意傳揚至國際。

曾到不同地方進行藝術慈善工作的Simon,不諱言香港小孩的創作最使他驚艷:「這次我們把25個東華三院及25個保良局旗下學校的學生作品放在一起,發現香港小朋友的創作真的很漂亮,我們最初看到時都大表驚訝。」神話往往是人類願望的理想化,而Simon最初的設計構想,則是借小龍馬為香港帶來正能量:「香港近年瀰漫着很多負能量,而『龍馬精神』是我們傳統的祝福語,龍和馬能夠很和諧地融合起來。」

藝術結合慈善 三位創辦人最愛落區

對於藝術,Simon自有一套想法:「藝術在於顏色、在於形態,它是流動而非靜止的,同時藝術也是一種品味,藝術可以很高檔,亦可以很貼地。」藝術在部分人眼中常顯得高不可攀,但Simon卻認為藝術與慈善工作一樣,必然要與人有所接觸。為此他與投資界出身的羅志豪(Richard)、企業家莊家豐(Edwin),成立了「小龍馬慈善基金」,將藝術與慈善結合起來,並以弱勢小孩作為主要的對象。

藝術、企業、投資——三人乍看來自迥然不同的界別,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落區與人互動。「我們真的會落區,真的就這樣穿一雙波鞋、一條短褲便落區,我覺得咁先型。」Simon直言。小龍馬慈善基金副主席Richard聞言亦表贊同:「做慈善工作不一定要高高在上,親身參與更是必不可少的。」自1994年起已在扶輪社工作,Richard對於慈善工作早已駕輕就熟,卻形容這次合作機會難得一見。「馬會、東華、保良局都是家喻戶曉的機構,像這次三家機構攜手合作,歷史上未曾嘗過。作為較新的機構,我們希望藉這次機會,接觸更多小朋友,同時為近年充斥負面情緒的社區帶來正能量。」

小龍馬慈善基金副主席羅志豪(Richard)

對於小龍馬慈善基金的優勢,Richard認為在於藝術元素:「藝術是一種具普遍性的語言,以此來進行慈善非常適合。」在龍馬身上落筆前,三位創辦人曾帶領50位小朋友在黃竹坑的畫廊裏先行起稿,其中身為小龍馬慈善基金副主席的Edwin親身參與整個過程,他對於小朋友們顯露的天賦印象深刻:「那時我們給每個小孩一張紙,畫下他們心中的小龍馬紋飾,之後再將當中的理念放進實體的雕塑之上。他們所用的時間並不多,然而透過他們的創意,卻能激發出很多對於顏色,以至何謂愛的看法。」

小龍馬慈善基金副主席莊家豐(Edwin)

Edwin指自己許久不曾作畫,這次從眾多設計中,看到小朋友們的想法多元,認為非常難得。Richard亦笑指自己沒甚麼藝術細胞,但是藝術具有感染力,將之投入慈善工作時,便容易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由左起)羅志豪、馬興文、莊家豐於小龍馬雕塑前合照。

「小龍馬・遊香港」
時間:即日起至8月31日
地點:維港海濱東岸公園主題區
詳情:https://campaign.hkjc.com/ch/withyou/activities/index.aspx

部分圖片由小龍馬慈善基金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