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誰是kiki,誰是bouba? (見圖)

根據資料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認為形狀較尖銳的是”Kiki”,較圓滑的是”Bouba”。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在訪問中談到自己常將一些「明明不是如此用途」的物件用在創作上。訪問後,筆者便因此想到上述由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苛勒(Wolfgang Köhler)於1929年提出,有關聲音、語言、認知的實驗,並想像若GayBird以”Kiki”和”Bouba”為創作構想,其反其道而行之的創作態度,會否為觀眾帶來對聲音不同的想像及詮釋。

談到如何製造聲音,GayBird形容是「一生的課題」。視之為「課題」,大概因為他視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次學習,首先,選購樂器或者非單純為樂器的工具,然後將之「拆解」,重新觀察物件原有的物理狀態,「再把頭栽進其中」,預想該物的可塑性,探求新的用途,繼而重組,操作,除錯(debug),再操作,直至作品面世。過程中,隨時處處碰壁,但包括GayBird在內的不少媒體藝術家都視debug為平常事。在欣賞他們每一位的作品時,也是看他們如何在學習上改正後,做出一份示人的階段性習作。

最新作品《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 (​​”Another 18 Ways to Create or Mute Sound”)是一場室內劇場及媒體演出,他以同樣錯誤中學習的方式創作演出內容,並在當中創造了一個「新玩具」。「我對一些會動的東西(尤指機械)很感興趣,我能準確並隨心所欲操作它」,這可作為他對這個新玩具模樣的預告,GayBird補充,「它能夠做到一些人做不到的事情」。對他而言,人和機械在創作上的配合,是兩種不同character的配合,「AI本身是有一種character的」。是次演出,他著力借助機械在物理上的動態,表現聲音動態,讓觀眾在劇場空間中有一種浸沉式的體驗。

筆者好奇此最新作品標題中的「失聲」。談及失聲,GayBird表示,第一件事想到的是自身發夢的經歷。夢中嘗試叫喚某人,未竟,便醒。然而,他接續說,他的作品甚少關乎夢或天馬行空的東西,多是借一個「課題講當下」(「課題」再次從他口中出現),《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同樣是講當下。筆者聽後,亦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並有點離題的問他﹕若果你未來能跟Elon Musk合辦一場音樂表演,你認為它將會是怎樣?內容上,他未有頭緒,而形式上他想像是「一場不會完的演出」。

媒體藝術,曾為「新媒體藝術」(new media),發展多年,早已不新。媒體藝術家卻不住求新,依然反其道而行之,或許在他們眼中,”Kiki”和”Bouba”的例子,只是他們有待革新,推翻的一回事。

撰文、攝影、剪接:Kurt Lee

《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Another 18 Ways to Create or Mute Sound”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9-30/7 (Fri-Sat) 8pm
31/7 (Sun) 3p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