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談藝術收藏,對一般大眾來說,難免有種高不可攀之感,偏偏Affordable Art Fair(AAF)卻以「Affordable」作旗號,打破龍頭藝博常有的距離感,在支持本地藝術家及後起之秀的同時,亦讓藝術欣賞和收藏成為一種貼地、無壓力的事情。

自2019年始任AAF總監的張敏姿,從近年的收藏與展示風氣上,看出屬於香港藝術市場的特色:「香港的藝術品比別的地方更顯多元,由現當代藝術、雕塑、街頭作品到普普藝術都有,而且每間畫廊的特色都很明顯。我們展示的藝術品定價在1,000至100,000港元之間,不同價位的藝術品都得到不同類型的買家和收藏家的支持。儘管很多人說空間在香港是一個問題,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看到不少大型作品也能找到它們的買家。」

跳出小眾框架 以藝術迎向主流
張敏姿形容本年藝博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於65間參展畫廊中有15間屬於新畫廊,而本地畫廊所佔比例亦較疫情前多,除因香港收藏家的市場日漸成熟之外,本地畫廊亦有更多參與藝博的機會,形成較活躍的社群。藝術市場意圖迎向主流,一群性別小眾與非性別小眾組成的藝術家聯盟,亦希望在藝術中創造自身的空間。本年首次參展的藝術家聯盟LOVE,便呈獻超過二十位的年輕藝術家作品,由攝影、油畫、版畫、玻璃藝術到新媒體藝術不等,以多元的藝術媒介配合對多元社會的願景。

「性別、身體與藝術品很難是小眾罷,像亞當與夏娃、圖騰、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觀音,等等。」LOVE的策展人Kalen Lee便說道。「平衡發展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同時亦尋找我們的特色,至少我們是一群沒有被主流藝廊代理的藝術工作者,如果這是『小眾藝術』的話,我們就非常『小眾』。」
以志同道合作為起點,Kalen卻表示是次參展的藝術家與作品並不受「LGBTQ+」的題材所規限,反而更重於抒發個人的感知感想,藉自己所長,做最好的作品。「收藏家也不一定是LGBTQ+,他們出於對創作的喜愛,才會藉收藏表達欣賞及支持。愛往往就是這樣:理想、盲目、浪漫、動人。」

數碼及插畫藝術演繹香港日常
近年藝術界的收藏風潮,除了LGBTQ+題材以外,亦少不了數碼藝術。張敏姿指去年的AAF已有不少訪客問起與NFT相關的作品,到了今年,則有大約十個參展畫廊將售出包括NFT在內的數碼藝術作品。為配合這趨勢,本屆AAF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以大型裝置呈現香港的日常,其中生於首爾、現居香港的藝術家許亦宏(Yihong Hsu),便以大型數碼藝術裝置《Decisions-Alive》,演繹生命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繫,透過錯綜複雜的景物展現和諧而富張力的畫面,彰顯藝術家多元文化的背景。


此外,於香港土生土長的歐亞混血兒何慧恩(Sophia Hotung),亦將於藝博展出一幅插畫壁畫《The Hong Konger Wall》,作為其前作《The Hong Konger》的延續。為了完成這幅作品,她邀請了多位香港市民,上載一張以手指作心形動作的側面相片,並將搜集所得的一百多幅照片繪成插畫,再呈現於牆上。

代表藝術家何慧恩的Young Soy Gallery創辦人Shivang Jhunjhnuwala,形容自己在疫情開始前才剛踏入藝術界,因此對此仍感陌生,但希望藉畫廊讓一些傑出的藝術家得到應有的曝光機會,並以有趣的方式與藝術家共同成長。「我們受日本藝術家藤村真提出的理念啟發甚深,他說:『藝術並非少數精英的奢侈品,而是大眾的必須品,由此我們能夠定義文明、恢復人性。』」


Affordable Art Fair 2022
公眾開放時段:8月5日至8月7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