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飯聚,與香港保育達人聊起香港壯觀的霓虹光管城市景觀,輕嘆其原為東方之珠世一的獨有文化符號,可惜一個個經典霓虹招牌卻先後落戶M+成為博物館藏品。其實霓虹燈師傅有年輕化,何以政策不能因時制宜而令工藝傳承下去?卻要等待其不日由物質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有留意嶺南大學(LU)和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為期四年半的「『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欣賞計劃連繫傳統工藝大師和當代藝術家,將非遺技藝帶進社區和中學,為失傳的絕活提供了「傳創」的可能性。

在藝術中心內的階梯拾級而上,懸在牆上的多個展品中,既有甚具時尚風味的長衫,也有以「星球大戰」為題的木製手藝。「非遺」二字,聽起來不免披上一層時間的隔膜,其實現在的「遺產」,都曾是盛極一時的時尚產物。

香港本土文化的特色在於混雜,除了中西文化的融和之外,也隨着生活的不同需要而發展出靈活多變的樣態。茶樓的點心竹製蒸籠、唐樓閘門上的白鐵信箱、女校的長衫校裙——傳統的手藝融入日常生活的細節,並未甘於接受「傳統已然沒落」的斷言。現在當非遺大師、當代藝術家、中學生及成人學員聯合起來各施創意,非遺甚至成為意義多元的藝術品。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經歷時間後的人類生活智慧結晶,最關鍵是一種way of seeing(看事物的方法)。」香港藝術家林嵐是「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的負責人之一,此計劃由嶺南大學(LU)和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為期四年半,連繫傳統工藝大師和當代藝術家,將非遺技藝帶進社區和中學。
過去三年,主辦單位分別聚焦不同非遺項目:首年以紮作、長衫及剪紙製作技藝為主題;次年是吹糖、麵塑和木傢俱製作,去年則以廣彩、白鐵器具及蒸籠製作技藝為題。來到最後一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的展覽便成為了四年計劃的回顧展,展示由技藝師傅、藝術家以至部分參與學生的作品。
在傳統技藝大師的指導下,誘發出中學生們諸多的創意:唐樓信箱成為「飲水」字箱、木傢俱被製成家用電話、白鐵變成煲呔與髮圈,傳承多年的技藝頓時由歷史的載體,轉而盛載當代的創意,充滿玩味。在張靜蘭實驗畫廊牆上,各種花飾與紋樣的長衫並列,旁邊還展示了精緻的手繪設計圖,為時尚開拓出多種可能性。

傳統手活透過研究與教育走向活化,在不同文化、藝術與科技理念的基礎下得以重新被年輕一代看見。日常裏在社區角落遊走時,非遺痕跡其實仍隨處可見,傳統技藝並不只有一種出現的模式,而是隨着社會形態的變遷一併流動,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同時蘊含着世代與時間累積下來的各種可能性和文化故事。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是嶺南大學(LU)和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為期四年半的合作計劃,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平台及多角度去了解「非遺」。 此計劃連繫了傳統工藝大師及當代藝術家,為有志於推廣非遺教育的學員及中學導師和學生們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的手上學習非遺技藝,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又或滲入當代藝術中,令工藝以嶄新的方式演繹。

游走藝壇,收到風年底香港將首個以「匠人」精神為核心的工匠品博覽會。其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不朽的,如果現代人懂得欣賞與推廣,正是預防傳統工藝失傳變「非遺」厄運的良方。
撰文:鄭思珩、馬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