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今年慶祝六十周年,上演過本地外國大量精彩演出,孕育了無數藝術家,見證本地文化藝術一代接一代蛻變成長。作為其中一個誌慶節目,《倫敦愛樂樂團(音樂會銀幕版)》早前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兩場,現於網上免費放映至9月21日,樂迷大可再三重溫。

是次邀請倫敦愛樂樂團作為演出單位,意義重大,因為該樂團於1962年首度來港,為慶賀香港大會堂開幕進行演出。事隔六十載,倫敦愛樂樂團雖然因為疫情無法來港,仍然再度為香港大會堂高奏樂章,錄製兩場音樂會,以饗香港樂迷。


倫敦愛樂樂團由新任首席指揮愛德華.嘉德納帶領,帶來兩場共四首曲目的演奏。首場節目,包括首演本地作曲家鄺展維的委約作品《緣起》,以及演繹1962年奏過的「柴五交響曲」;第二場節目,與小提琴家妮歌拉.班娜德蒂攜手獻藝,送上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還有另一首當年奏過的艾爾加《謎語變奏曲》。
筆者在香港大會堂欣賞的,是首場節目。片段一開始就現出一座充滿氣派典雅古建築的畫面,鏡頭緩緩推動,牽引觀眾心神,一起走進這個進行是次錄製工作的倫敦巴特西藝術中心,觀望圓拱形天花,以及沿途雕塑,終於來到倫敦愛樂樂團演出現場,觀眾隔着屏幕,也甚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本地樂迷其中一個賞樂焦點,大概是鄺展維的《緣起》。這是一曲充滿靈動巧思與神秘感的作品,早段長笛與提琴纏繞樂音,交織出嘹亮尖銳的音色,宛如晨霧中的鳥鳴,生機煥發之餘,亦富禪意。及後提琴拉出婉約弦音,繚繞不盡,不料鼓聲如雷響遽至,配合小提琴急速顫動,帶來驚險布局,爾後各聲部重新合奏,把全局推至高潮。最後小提琴收結非常巧妙。
在音樂廳大銀幕上,或家中電腦電視熒幕上,看音樂會銀幕版,當然不及親臨現場觀賞音樂會,但製作團隊以不同遠近角度的鏡頭,把音樂會拍攝下來,讓觀眾看到一般在音樂會上難以察看的細節,譬如從正面得見指揮的面部表情、小提琴演奏家靈巧的拉弓動作等等,就連長笛演奏家的耳環、圓號演奏家的鬍子、大提琴演奏家的亞洲面孔,統統映入觀眾眼簾,更見樂團神采,拉近與樂團之間、台下台上的距離。

值得一提,於香港大會堂放映的《倫敦愛樂樂團(音樂會銀幕版)》,以高端的聲音景觀技術及擴音系統,嘗試還原演出情景,音響團隊在音樂廳內不同位置裝設音箱,樂團各聲部的舞台布局,就像於放映場地重現,樂迷被這麼樣的聲境包圍,「I see what I hear」,更有現場感,得到非一般的聽覺體驗。不過觀賞網上放映的觀眾,當然無法體會箇中趣味,這便是現場可貴之處。

網上音樂會: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325.html
撰文: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