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似馬,蹄似牛,角似鹿,尾似驢。麋鹿因而被叫作『四不像』。」跨媒介藝術家鄧國騫以此古代絕種動物入劇,《麋鹿》被他喻為是藝術 X 集體情感的實驗作品,以展覽與劇場並軌,帶領觀眾在共渡的時間內探索記憶、幻想與現實,尋找「媒界」破格的新出路。

繼《登高》及《臍帶》後,香港藝術中心與鄧國騫再次合作推出《麋鹿》,節目分實驗劇場《晴雨》及展覽《韻腳》兩部分。《晴雨》一劇名字的靈感就是來自雨個躲在簷篷下避雨的陌生人,鄧氏聯合劇場導演 #鍾肇熙 及 #周偉泉 共同創作,將劇院短暫化身為廣場,表演者及觀眾身體力行遊走其中重新梳理認知世界的方式。至於《韻腳》,則透過展覽重新觀看和捕捉站立的意義,重新引發觀眾的好奇心。

《晴雨》以劇場映照現實社會,嘗試打破固有規範,重新梳理大眾對「劇場」的認知。早前團隊公開徵募了17位來自不同界別的素人與表演者,利用充滿實驗性的橋段作媒介,透過他們的相遇、對話,解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同時帶領觀眾一同跨越劇場邊界,探索現實生活與劇場的距離。

生於1983年的鄧國騫解畫:「整個項目將劇場、藝術和生活的本質凝聚當下並拆解重塑,引導觀眾在模糊的邊界中感受不一樣的劇場模式。在氾濫資訊的社會裡,縱然經典藝術形式依然大多緊守崗位,同時劇場觀眾亦大多滿足於固有的觀賞模式,然而隨時代改變,人的感官是否一成不變的?我認為藝術可以填補空隙的位置,重整和紓解人困頓的心靈。」

談到創作理念,鄧國騫提到始於對其原居民背景及生活點滴的追問,繼而發展出緊扣其生命進程與經歷的探索,亦緊扣其生活的地方。他總浸淫於複雜、矛盾、掙扎的當下裡,從身邊及耳聞目睹中反思自身與他人;現實與想像;過去與現在等人事物,繼而在混沌的情境裡呈現某時某刻某種深埋的情緒、關懷及本質性,主題觸及成長、承傳、本土、自由、都市、消費、自然、政治、規範、存在等。

編劇鍾肇熙補充說:「我期待觀眾能得到一場深刻的相遇,與自己、與劇場、與共同體內的他者。與人坦誠相對是恐怖的,但勇氣可以慢慢累積,劇場成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練習場。」他認為,進入劇場及看展覽這個集體行為,能讓觀眾從自我感知到與其他人一起探索及建立新的記憶共同體。
今年的《文化按摩師藝術節2022》,繼續集結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藝術家、學者及專業人士,將帶來多場跨界別的演出及創作,開拓領域邊界,辨識當中重疊之處,並將藝術定位於人類生態進步過程的話語核心。

「文化按摩師藝術節—《麋鹿》」
1) 實驗劇場:《晴雨》
10月7日(五)20:00
10月8日(六)20:00
10月9日(日)15: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場
費用:$220
**不設劃位**
https://www.popticket.hk/event/neither-fish-nor-fowl
2) 展覽:《韻腳》
日期:10月6日至12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張靜蘭實驗畫廊
費用:免費入場
撰文:馬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