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FT大行其道的藝術市場,作品走向數碼化、文字被機械複製時,親筆書寫的原始溫度與親切感,忽然變得如此可貴。

近日,蘇富比罕有地推出多件文人作品手稿,各種或秀麗或灑脫的筆跡,全出自當代文壇舉足輕重的學者及作家,包括巴金、劉以鬯、高行健、余英時、黃慶雲、李歐梵、董橋等。逾三十件「文人手迹專題」精品,將連同一百六十幀古代及近現代書畫於蘇富比進行展覽及網上拍賣。

當這些當代文人學者的親筆手稿並置時,字裏行間到處可見作家之間的魚雁往來,他們在文化事業或私下生活的因緣牽連,構成難得的文壇圖景,為研究提供素材的同時,亦側寫出一個時代的記憶。

手稿往來見相惜情誼

其中一封由余英時所寫的手稿,為慶賀董橋榮休所書,刊於後者主編的《蘋果樹下》最後一期。余英時在信中感謝董橋曾在《明報月刊》提供空間,予他發表陳寅恪研究。作為陳寅恪研究的表表者,余英時曾在過往著作中批評當時中國學界對陳寅恪思想進行「去政治化」的詮釋,引起兩岸熱烈的迴響與討論。

信中,余英時出於他與董橋多年來的合作,以及二人對待史料與研究的一致態度,而稱對方為「精神上十分投契」的知己。滿滿三頁紙的手寫字跡行雲流水,更見兩位文壇巨匠的情誼與「舊文化人」的襟懷。

此外,香港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家黃慶雲,曾在半世紀前籌辦《新兒童》半月刊,當中的「雲姊姊的信箱」極受當時兒童歡迎。黃慶雲與羅孚亦是親家,2014年羅孚於香港家中病逝,黃慶雲曾寫一篇《憶羅孚》作悼念,此作亦將於蘇富比展出及拍賣。蘇富比中國書畫部專家黃曉君(Annie Wong)表示,他們與黃慶雲的女兒、同為童書作家的周蜜蜜認證過後,確知這篇手稿從沒出版。一共六頁的原稿紙,描述了黃慶雲與羅孚「亦姻亦友」的關係,同場亦見羅孚寫予董橋的信札,用紙上印有羅孚主編的《新晚報》字樣。

洋洋灑灑二十頁 高行健的小說手稿

另一批值得留意的手稿,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之手,二十頁的短篇小說〈瞬間〉,體現了作家的實驗性書寫。此作寫於1990年的巴黎,原為拍攝電影所寫,因此其敘述角度的轉換、情節的跳躍與速度均具有強烈的電影感。作品於1992年定稿及發表時,由初稿的五千多字增至逾萬字,這次展出的原稿與之比對,可從文字的遞減一窺作家的思路,遒勁筆跡亦反映了作家抱負。

「不論是五千多字還是小說定稿,他均逐字逐句親手書寫,可見當時文人投入的耐性與精神,甚至書稿中為改動而增劃的狀態,均是如今電腦書寫所無法比擬的。」黃曉君特別提到巴金於1981年所寫的〈後記〉,認為當中的內容,顯出巴金捍衛自身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強烈態度,回想其經歷過的苦難,再與行文比對後,形成動人的閱讀經驗。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專家黃曉君(Annie Wong)

倪匡醉後寫信 親筆字跡見原始狀態

出自不同作家的手稿筆跡迥異,形成有趣的對照,例如徐復觀致黃少谷的文字矯若遊龍;劉以鬯小說〈為甚麼坐在街邊哭?〉小說手稿揮灑自如;倪匡致董橋信札更是他醉後所寫,部分字跡潦草得難以辨認,卻體現寫作當下的原始心境與狀態。黃曉君因此認為:「這些微小細節,皆是電腦標準字體所無法看到的,因此看手稿是一件很開心、過癮的事情。」

「時代的跫音 ─ 中國書畫暨文人手跡網上拍賣」
網上拍賣︰即日起至20日
展覽︰12月15至17、19日(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撰文、攝影: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