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為現實設立原型。回歸起源時,這些被「規範化」的神話都不免落入主流,將「酷兒」排除在外。與性別、情慾相關的作品,近年雖然逐漸冒起,但在發展進程遠較其他地方落後的香港,從不同途徑表達的聲音依然甚為可貴。

跳出二元框限,在大館展出的「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成為了香港史上首個大型的 LGBTQ+ 藝術展覽,以「酷兒神話」為核心,結集了60多位來自亞洲及其流散族群的藝術家,探索不同時期的藝術實踐如何「酷疑」(queering )主流文化價值觀。展覽分成三個截然不同的章節,從流行文化和神話對性別的再現出發,轉向身體所背負的歷史暴力,最後走入黑暗之中,讓身體隨之解放。

這次逾百件展品中,有40至90年代乃至近年的作品,其中三分之一的藝術品均由驕陽基金會借出。創辦人Patrick Sun(孫啟越)曾在2017年和2019年於台北及曼谷舉辦「光合作用」展覽,獲得當地和國際觀眾的廣泛關注,到了第三部終於回到居住地香港,於大館協助籌辦本地同類題材的最大型展覽。

「這次的展覽,不只為同志社群而做。」如此說着的Patrick,對於展品的水準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論從主題、策展手法或展品而言,「神話製造者」所涵蓋的範圍均極度全面,由文化形態逐步走向個人,再現酷兒故事的同時,也將人還原為最基本的單位,拋棄生理上的簡單定義。Patrick指,觀看展覽後,自己也重新反思了器官與先天性別的局限,「我也在學習當中,這些藝術品很具啟發性,希望觀眾觀看過後也會有所得著。」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Patrick Sun(孫啟越)

始於神話的酷兒想像

「神話製造者」由Inti Guerrero和黃子欣策展,兩人均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前者策劃的展覽遍布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後者作為香港三個慈善機構的聯合創辦人,過往一直致力促進大眾的性別意識及平權。這次的展覽由神話出發,從一些歷古流傳的故事裏發掘酷兒的痕跡,開創多彩多姿的神話故事。

分成三部分的展覽,始於第一章「酷兒神話:台上和台下的神話」,由不同藝術家根據同性情慾、雌雄同體、男女易裝和性別模糊,刻畫出各種神話人物、創世故事和傳統,例如吳佳儒的《When the World Was New I-IV》系列借用了中國神話經典《山海經》的地理和野獸;泰國藝術家Sornchai Phongsa在《龜靈圖騰 2》中探索其孟族身份和相關傳統儀式;黃卓靈的《兔兒神》則重新演繹中國民間「月兔」的傳說。

甫進展廳即能看見的西亞蝶作品最令Patrick印象深刻。來自中國鄉村的西亞蝶,善以傳統的剪紙藝術展現同性身份的壓抑與掙扎,其中《泣魚》一作靈感源於魏王和男寵龍陽君的故事。有次魏王與龍陽君一同乘船釣魚,眼見魏王每釣到一條更大的魚,就把之前釣到的小魚扔棄,讓龍陽君不禁聯想到自身被君王寵愛的處境,繼而流下淚來。Patrick表示:「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真實的故事,很多人認為同志現象由西方帶入,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故事。」

偷窺與壓抑 酷兒背負的歷史暴力

展覽的第二章深入探討身體政治、權力、控制和刑事化等問題,與前一部分相比,這區的作品更顯直接,化為一種政治行動,將不容於社會的慾望和禁忌極力宣之於口。這部分在佈局設計上亦甚具特色,除了迎面即見細江英公鏡頭下的三島由紀夫之凝視,黃子欣解釋,展覽也通過兩面牆,將觀眾置身於偷窺者的位置,越過外牆,觀眾能夠看見內牆所展示的親密世界,猶如同志面對外在世界時的壓抑。

展覽的設置,彷彿亦與大館本身的歷史背景相對,前身為中區警署的大館建築群,曾以F倉作為收押中心和「指模房」,設有還閘牢房和探監室。現實中的牢籠,成為一面歷史棱鏡,映照出酷兒的處境,以及他們所背負的歷史暴力。

在台灣和泰國籌辦展覽過後,Patrick不違言香港在同志平權上的步伐遠比不少亞洲地方落後:「先不論婚姻或同志權益,我們連反歧視法也沒有,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保障。」如此背景之下,能夠在公營藝術館舉辦大型的同志藝術展,於在香港而言是一大突破。Patrick也笑指,三次展覽在時間上都很適切:「在台灣作展的時候,碰巧是同志婚姻討論最為熱烈之時,因為他們正要通過同志婚姻法,獲得很多國際媒體關注;第二次展覽在泰國舉行,他們的國會正要通過民事結合(civil partnership),吸引了很多年輕的觀眾前來參觀。」

黑暗中構想「酷兒未來」

來到第三部分,展廳瞬間墮入黑暗之中,在隱蔽間失去輪廓的展品,反而帶來自由自主、無拘無束之感。當身體從視線中消失,新的意義和視野就能隨之衍生,例如將身體拆卸解體後,王水的流動影像裝置作品《Scr. . pe》將人還原為基本的細胞,並產生無限的變化,超越二元性別的局限,讓觀眾透過作品重新認知自己的身體。

「以黑暗營造一種感官的消逝,讓身體隨之解放。」黃子欣如此形容此區的策劃意念。展覽的第三章,以想像力和潛能擴闊對身體和性別的想像,從而創造出讓我們「酷疑」一切的另類宇宙,包括語言、感覺、身體和身體部位。藉由這個「酷兒未來」,展覽以去物質化的方式,走出酷兒議題本身,成為大眾自我反思和挑戰的途徑。

近來酷兒展覽頻現的同時,香港在平權路上雖仍有所缺,但在坊間湧現的多元聲音和想像,卻開闊了一個別具希望的出路。在Patrick想像的「酷兒未來」之中,當一個地方具有基本的權益,將酷兒的出現成為自然而生、被大眾接納的現象,同類的展覽和收藏將變得沒有意義,但他興致勃勃地表示:「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我不介意我的收藏變得沒有意義。假如十年後已不再需要舉辦同類展覽,我也希望當別人回看時,會發現香港也曾做過這樣的事情。」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日期:即日起至4月10日
地點: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1點至下午7點)

撰文、攝影: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