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的表演者們簇擁在病榻旁邊,共同歌唱英雄消逝的故事時,躺在中間的著名英雄尤利西斯正深情地訴說自己的一生。然而近看時卻發現,這名栩栩如生的主角,原來是南非木偶劇團所演繹的木偶。

一般以為木偶戲只為了兒童而設,但當歌劇遇上木偶戲時,任何年齡層的觀眾都不由得著迷於其中。《尤利西斯歸鄉記》盡極視覺與聽覺體驗,其靈感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後段的情節,講述尤利西斯從古希臘跳進20世紀中葉的約翰內斯堡,透過英雄的消逝展現生命的脆弱,同時呈現夫妻間久別重逢的喜悅。  

在這次演出中「三位一體」的,除了有台上的木偶「演員」、木偶師及歌唱家之外,還有台下的創作班底:以意大利作曲大師蒙特威爾第(1567-1643)的傑作為基,加以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的炭筆畫動畫,以及南非木偶劇團獨特的木偶演出技巧,將多元媒介共冶一爐。

同呼同吸的多元藝術

《尤利西斯歸鄉記》是歌劇先驅蒙特威爾第創作的三部存世歌劇之一,於1639年首演時一度大受歡迎,可惜後來因曲譜散佚而一度沉寂。蒙特威爾第的創作生涯漫長,帶領文藝復興過渡至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晚年時創作尤其驚人,寫下多本重要的歌劇巨著,包括這次演出的《尤利西斯歸鄉記》。

直至1998年,全球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為這部面世超過三百年的作品重新注入當代活力。肯特里奇多才多藝,創作涉獵極廣,橫跨繪畫、影像、雕塑及劇場,其「素描投影」尤為標誌性,透過碳粉和筆觸講述南非的歷史記憶。在這次的演出中,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投影側寫出故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將角色塑造得更為立體,同時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而這套將在香港藝術節上演的《尤利西斯歸鄉記》,最大亮點當然是台上奇幻生動的木偶。它們一律來自南非木偶劇團,劇團自1980年代初至今不斷試煉革新,表演技巧源自日本傳統人形劇(木偶戲)。為求配合歌劇聲樂家的演出節奏,劇團上下更特意學習歌劇的意大利原文,並且獨創主導業界的「木偶呼吸法」。木偶「演員」、木偶師及歌唱家在舞台上各自演出,彼此配合的同時,又分別吸引着觀眾的目光。

視覺演出之外,樂團和歌者的演繹也盡顯心思,里切卡爾古樂團一向擅長鑑古演奏,為了是次製作,音樂總監及編曲皮爾洛更將原曲精煉至一百分鐘,並領導樂團以古提琴及巴羅克豎琴等古樂器演奏。這次樂團首度來港登場,由七位樂手坐在半圓形的舞台上,一邊奏樂,一邊默默旁觀英雄消逝。而演出的歌者同樣在國際間享負盛名,其中嗓音雄渾的男高音扎拿士將唱出尤利西斯的英雄氣慨、瑞典明星女中音哈馬絲特倫的歌聲亦透亮迷人。

這場歌劇與偶戲跨媒介的獨特演出中,創作班底及演出者與木偶角色同呼同吸,觀眾在舞台之下觀賞時,也能隨意轉換角度,走近角色的內心,或純粹欣賞歌劇和木偶戲的演出。17世紀的歌劇經典,來到香港藝術節的現代舞台,成了一場技驚四座的舞台奇觀,由荷馬一直延伸至今,涵蓋了不同藝術形式的特色與精華。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

日期及時間:2023年3月10至11日(晚上7時45分);3月12日(下午2時45分)

3月10日演出為香港賽馬會藝粹系列之一,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了解更多:https://visit.hkaf.org/21wng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