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在台灣電影裏看到關於家庭理髮店的場景,都特別覺得親切。譬如說,《當男人戀愛時》男主角邱澤家裏就是開家庭理髮店的,過身之前他還念念不忘,訂了個全新的三色旋轉燈給兄長。這一幕看得我鼻頭一酸,記得在台灣讀書的那幾年,我也偶然會光顧樓下的家庭理髮店,店門外便是一支佈滿灰塵的旋轉燈。阿姨總是用她尖銳的指甲使勁刮着我的頭皮,然後問「有甚麼地方需要加強?」聽起來滿滿的性暗示,聽說九把刀執導的喜劇新作就叫《請問,還有哪裏需要加強》,而且早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有一幕是柯震東冒雨跑去舊式理髮店找阿姨剪了個寸頭。估計有不少是導演本人的青春回憶吧。同樣地,最近上映的《本日公休》都是取材自導演傅天余母親的故事。

本日公休

理髮店阿姨的待客之道

無論是那幾年我家樓下的、《當男人戀愛時》的,還是《本日公休》的那一家,我想全台灣的家庭理髮店都是差不多的裝潢佈置,幾張舊式理髮椅,樸實無華的幾把鐵剪刀,還有燙得頭皮發麻的老牌風筒,而且,都有一個說着流利台語的阿姨。只見阿姨隨手拿起跟早餐店甜醬同款的膠樽,朝你的頭頂噴滿了洗髮液,再把泡沫抓到像一個巨型棉花糖球,然後一手抹掉。坦白說,第一次直直的坐著洗頭,感覺挺不自在。對一個香港留學生來說,台式家庭理髮店除了有著許多獨特的洗剪姿勢,還有偶然招架不住的人情味。阿姨的待客之道是一次生、兩次熟,三次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到台灣女友,不要在外面亂花錢(因為到阿姨這裏洗剪一百五最經濟實惠),提醒你暑假要趕快回家跟父母團聚。也別以為這種舊式理髮店門可羅雀,生意好極有限,有時店裏的客人比一些連鎖髮型屋還要多,阿姨的女兒就會出來幫忙。實不相瞞,她女兒才是理髮店的王牌,雖然指甲跟阿姨一樣很尖,但手掌很軟,讓我的頭皮和心境都感到特別舒暢。

阿姨的女兒比我年輕,那時約二十歲出頭,起初以為她來店裏幫忙是敷衍一下就算,後來才知道她有正式學過髮型設計,跟《本日公休》裏金馬影后陸小芬和方志友飾演的那一對母女有點相似,她也在外面的髮型屋待過一兩年,後來才回到家裏幫忙。對了,她已經有個幾歲大的孩子,那孩子有時還會在店裏跑來跑去。

對家庭理髮店印象深刻,難免是有着一些旅居台灣時甚麼都一試無妨的心態,也偶然會想到香港的舊式上海理髮店,畢竟我小時候也定期被母親抓去「鏟草」,所以感覺既是新鮮,又有一點童年回憶。相對來說,台灣的連鎖髮型屋看來就跟香港那些沒甚麼分別,都是時麾高端,走在潮流尖端,然而,實則是個地雷陣,歷來為我帶來太多糟糕的回憶。台北市的連鎖髮型屋一般收費近一兩千台幣,以台灣物價來說不算便宜,比起香港甚至日本還要昂貴一些。個人認為,部份費用是反映於客人待在店裏動輒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剪髮技巧因人而異,但無論是店裏的高級髮型師還是實習生,他們都會很盡責逐一小撮修剪,細心處理瀏海線條,然後一邊跟你聊天。如果你不理不睬,他們又會覺得你在生氣,可能是自己招呼不周,於是努力製造新話題,情感勞動過剩同樣令人吃不消。因此,旅居一段時間之後,對於光顧連鎖髮型屋已有心得,前提就是你要挑選一個心情很好,而且沒甚麼事情忙着處理的日子,特別是台北一些比較著名的連鎖品牌,似乎都想經營一種客人不只是來洗頭剪髮的消費體驗,而是作為時尚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種品味。但可能我已經習慣了香港的急促生活節奏,即使住在台北好幾年,對於要花大半天去理髮這一點,仍然很難適應。

本日公休

但當然都有例外,記得是某年聖誕節前夕,剛剛失戀不久,而且大病一場,卻有一晚收到從 Line 傳來的問候,原來是對上一次那家連鎖髮型屋的理髮師。當然都是一些天氣轉冷注意身體,最近在忙着甚麼之類的寒暄問候,也很明白,是他們籠絡熟客的方法。年底業績似乎不太好,需要深夜加班情感勞動。但其實我的手機已經幾天沒響過,他居然是第一個問起我近況的人。深感虧欠對方一個小小的人情,而且我對他印象不錯,於是便約了他替我換個髮型。在講求人情味的台灣生活久了,我都變得很懂人情世故。只可惜樂極生悲,那次他可能跟我聊得太愉快,居然一手剪傷了自己的手指,傷口應該不深,但為了讓他先包紮止血的關係,我只好呆在原位等了半個小時。另一個理髮師知道我是香港人,便特意把店裏播着的 K-Pop 改成廣東歌,好像是陳小春陳奕迅之類,還問要不要替我買一杯珍珠奶茶。

無可否認,人情味能夠概括許多台灣的日常生活,但人情味不能彌補所有消費體驗的落差。所以,那幾年我最常去的地方,始終還是樓下阿姨和她女兒的家庭理髮店。無論任何時候,店裏都是播着周杰倫、五月天和蕭煌奇。

情感勞動的變奏和延續

借母女兩代人的價值觀梳理了當代台灣的城鄉文化落差 —— 住在鄉鎮的上一代人最重情義,錢財其次,搬到城市生活的年輕一代則凡事功利,最緊要賺錢生活,《本日公休》以此對照家庭理髮店和連鎖髮型屋的興衰,似乎是有點一廂情願。但我認為,電影真正可堪咀嚼的地方,是這種看似對立的新舊兩派價值觀,其實又有一些傳承的關係。母親經營家庭理髮店,本身就是靠着熟客街坊生意作為長期飯票,才有辦法養大幾名子女,而下一代又受到家庭作業的影響,才繼續以理髮師為職業,但面對不同世代,價值觀與經營方式已不盡相同。家庭理髮店背後,是客人與匠人之間的「終身制」承諾和情誼,已經超乎商業利潤的計算。對生於消費主義的世代,上一輩的約定俗成並不適用。然而,新一代又在顧客至上的商業競爭環境中,以同一種形式的情感勞動維繫着他們與客人的關係,像是《本日公休》裏,理髮店阿姨會打電話給老顧客,問他們什麼時候再來剪髮,年輕一代的髮型師其實同樣會邀請客人加 Line 好友,不時噓寒問暖(像我那個不慎剪損手指的理髮師),這某程度上也是家庭理髮店的變奏和延續。

《本日公休》的結局很有趣,已接受淘汰命運的母親,默默數算着老店剩下的日子,以及她所剩無己的老顧客,而她的女兒則不甘被淘汰,為適應新環境,開始經營一家更為便捷、更不講人情味的連鎖速剪店。活在效率至上的年代,除了賺錢過活,她仍然想用心服務,保留一點遺傳自上一代的人情味。或者這些僅餘的人情味,甚至人類都會在不久的將來被淘汰,特別是在我們討論着 AI 的迅速普及會否摧毀所有匠人產業的這年頭,《本日公休》既令我懷念那段美好的台北日子,也留下一些對未來的詰問。

撰文:紅眼
劇照由安樂影片有限公司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