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區,流傳着一種民間舞蹈,它融合了南拳武術與舞蹈,演出時舞者畫上大花臉,扮演着水滸一百零八個好漢,這種舞叫「英歌」,已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也有人跳英歌,威武逼人的巡演,卻與慈悲的天后扯上關係,每年天后誕時在元朗街頭演出。

大型舞劇《水不揚波》的編劇曾柱昭說,因為疫情嚴重,元朗的英歌表演一停四年,這促使了他寫成《水不揚波》這舞劇。藉北人南遷,男主角的兒子迷路丟進水裡,被天后娘娘所救的故事,演譯英歌的技藝和義氣,在天后的眷顧下,各族和睦共處,共建家園。

  • 水不揚波

有驚濤駭浪才希望水不揚波

《水不揚波》是中華文化舞蹈節的重頭節目。據藝術總監冼源解釋,整個舞蹈節包含了研討會、舞蹈博覽,當然還有《水不揚波》的演出,他說:「在中國某一個朝代,北方的流民因為戰亂或天災,往南遷移,他們為了適應新環境,就帶來了一個他們自己創建的精神食糧:英歌舞。」

英歌舞在廣東潮汕一帶相當流行,傳統上跳舞時表演者都會畫上大花臉,扮演梁山一百零八好漢,「漢子保護鄉民。跳舞時他們手執兩根棍子敲打,演出跟南拳武術相關。這種表演在節日相當流行,每逢過年過節,潮汕普寧一帶每個縣都有表演。」

《水不揚波》的編劇是曾柱昭,他曾在博物館工作三十多年,是專門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他解釋,所謂「水不揚波」英文劇名索性譯成了Turbulent Waves(驚濤駭浪),「我們的劇名,英文是不能翻譯的。因為你有驚濤駭浪,你才希望水不揚波!全世界的風浪, 我們都希望香港可以很平穩地渡過。」

英歌與歷史上北人南遷有關,《水不揚波》寫的也是這段歷史,「歷代由北遷到南方的移民,在西漢的《鹽鐵論》裡面已經寫了,是用流人這個詞去形容的。這些流徙的人,如果政府沒有苛捐雜稅,如果風調雨順,不會錯失耕種的時機,他們自然會回到田地,不會四處流遷。」他解說,歷史上有三四次大規模南遷,最著名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北方有匈奴鮮卑等外族;其五胡十六國,霸佔了一半江山,南方有西晉南渡東晉的時候,「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衣冠南渡這一段是最悲壯的,因為文化最豐富的家族也要渡江,連王羲之在《喪亂帖》都寫到,戰爭弄毀了家族墓地自己也沒機會去修復!」

  • 水不揚波

《水滸》和英歌

曾柱昭說,北人南遷,為了維繫族人團結,他們各有自己的風俗,而潮州人就是跳英歌,「它在明末清初時流行,取材自《水滸傳》裡面一些形象,施耐庵共寫了120回,1445頁故事,非常豐富。其實平劇已經用了很多水滸故事,包括了武松、宋江等等,而英歌列陣都是取當中進攻大名府的戰役,即解救盧俊義、石秀在大名府監獄裡一段。當時他們兵分八路進攻。」這段故事的高潮,是正月十五 ,家家張燈結彩的時候,眾人喬裝打扮成老百姓,由時遷到翠雲樓點火為號,各人裡應外合,同時進攻。「普寧英歌的國家級傳承人陳來發,仍然保留這個水滸的故事,裡面包含了怎樣下山、怎樣過梁山泊,怎樣組織軍隊,怎樣去衝擊,怎樣去救人,大家怎樣很快樂地一起回歸。整個故事用英歌舞來表達。」

為何香港的英歌和天后有關?潮州的鄉紳告訴他,下一代從小時候就已經要學英歌,它可強身健體,而且鑼鼓一響,鄉紳都會聚集,「英歌代表了整個鄉村團結的精神。幾千年來,香港根本早期是百越聚居之地。百越指的不是中原人物,其中瑤族的分支來到香港是畬,一音之轉就寫成了輋,即禾輋的輋,它其實是畬族的遺跡。香港本來已有原住民,不同族人會因為爭水爭田及爭資源,引致衝突。」大家就想辦法讓不同族人和平共處,慈悲的天后娘娘就是最佳的和平使者。

天后是大家姐,她從來最平易近人,「其實天后是個道姑,她最有包容性,誰來求她,她都幫助,從不會揀擇。本地人她幫,外地人她也幫。」於是,元朗人藉天后誕,讓不同居民跳英歌舞來作連結。「而另一方面,英歌重義氣,又重合作性,要大家打成一片,所以不同族群都有加入。」他說英歌有快板慢板多種,配合鼓樂聲,一邊跳一邊敲打手上雙棍,氣勢地動山搖。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舞動巨型白紗

《水不揚波》保留了英歌的元素,把它改編成了大型舞劇,故事講述男主角流遷是族人頭領,帶着眾族人南移。他是大家的領頭人,在夜裡手持靈蛇探路,追踪北極星的方向,但途中他的兒子迷路,還丟進水裡去了。就在危急之際,天后娘娘出現,拯救了小孩。流遷因為沒找到小孩,族人又前路茫茫,萬念俱灰,自己也跳進水裡,最後被漁家女所救。最後流遷父子團聚,二人連同族人,看到這裡的漁民在岸邊撒網和挖貝,生活穩定,不用四處闖盪,決定為漁家女留下來,組成一個新家庭。舞劇中由流遷做男主角,女主角是漁家女又化身天后,它保留了英歌的元素,又藉此寫一段段香港的故事。

一眾主角都是跳中國舞出身的,他們在舞蹈裡加入了英歌元素,但都不敢說自己能承傳英歌,舞者楊浩(飾流遷)說:「我演的角色有點像《出埃及記》的摩西,是大家的領頭人。我們為要籌備演出,特地到普寧採風,看到很多英歌練習,我學了兩式動作,回來後將這些動作融合到舞蹈中。」反串演流遷兒子潮兒的陳映熹說:「我們去採風學習,但始終我們不是從小到大學英歌,只是拿英歌的元素使用。」

《水不揚波》的尾段,其實會請普寧的英歌隊來港,跳真正的英歌讓大家欣賞。劇裡面的角色,表演時也大都會畫上大花臉,除了何泳濘,因為她演的是天后/漁女,「我的演出要耍一張紗,把它拋起再接住。此紗長方形,約六米x四米大,因為太飄,會加入有重量的圓盤,舞動時,要有白紗也會跳舞的感覺。我平常跳中國舞,也常拋道具,但拋這麼大塊紗還是第一次,難度很高,但是視覺效果很美!」看他們綵排,何泳濘與楊浩二人合舞時拋起白紗,不斷拉扯,一直在調校雙方的合拍性和節奏。

水不揚波
陳映熹反串飾潮兒(攝影:何兆彬)

導演陳磊:文化的含義

對導演及編舞家陳磊來說,他直言本來對英歌興趣不大,直至偶然見到香港的英歌表演,才改變了想法,「因英歌的人物,就是水滸一百零八將,水滸英雄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可以做成一個舞劇。但是對於舞蹈來說,它其實擅長抒情,不擅長說複雜故事。直至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香港天后誕裡面的表演。在潮汕傳統來說,香港英歌的表演是最為盛大的,我自己是福建人,媽祖(天后)對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個神!但我從來不知道媽祖和水滸一百零八將之間有甚麼關係,在文化上有一個好奇。這個習俗,在曾生(編劇曾柱昭)引導下,就慢慢了解了。」

  • 水不揚波

英歌表演都畫鬼臉,陳磊漸了解到,在潮汕文化裡面,英歌對族群來說是崇尚英雄主義,「另外一個解釋,是潮汕人對義的重視,所有打英歌的,在傳統裡都是男性,它也就是強調男性在傳統中的一個社會價值。有任何困難,大家都會去天后廟拜天后。並不是說天后有多麼的神通廣大,而是天后有很多朋友。如果你的小孩書念得不好,你去天后廟參拜,天后可以請她的神仙朋友來保佑小孩上學上得好,或者說保佑自己家人平安。最基本的庇佑,就是風平浪靜,水不揚波。天后娘娘很仁慈,我認為是海文化的一個深刻的含義所在,那就是真善美。」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 水不揚波
水不揚波

中華文化舞蹈節 大型舞劇《水不揚波》

演出日期:8月19日(六)19:45、8月20日(日)15: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000、$380、$280、$220、$180
詳細資料:https://shorturl.at/douxT

撰文、攝影: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香港舞蹈總會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