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時代來勢洶洶,更成為企業裁員理由,麥肯錫早前發表了一份《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的研究報告,估計佔全球八成勞動人口的850個工種,一半會逐步被 AI 取代。外國更有研究AI或更有可能透過學習「醞釀」情感,AI教父Joseph Weizenbaum 坦言AI的運算方式越來越像人類。若是如此,人類越來越「機械」,而機器則越來越「人性」,人類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呢?

這是一個哲學題。

「我們經常罵人『你仲係人嚟嘅?』,其實這種詢問在AI時代,有另一層意義。這個問題涉及到個體是否具備人性的問題,非常有趣。」作曲家、多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如是說。

人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性、道德觀念和受歷史等因素影響。但當下,這些社會觀念已經與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情況有所不同。對於AI來說,政治環境、社會條件實際上已經有所改變,或者變得更複雜,驅使藝術家諗深一層:「人」到底是什麼?

《人類協奏曲》疑似AI音樂會,是梁基爵第九個大型媒體音樂表演,概念、裝置、音樂、程式設計及演出都出自於這位多媒體藝術家。其他被基爵視為「夢幻組合」成員的,包括活躍於獨奏、室樂、管弦樂、歌劇、多媒體等的鄭美君 (Emily Cheng);另一位則是跟基爵於《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已有合作、Common Ground創團藝術總監及樂團The Interzone collective成員陳瑋聰 (Anson Chan)。影像設計則由跨領域藝術家陳家智 (Kachi Chan)操刀,他在英國的作品主要涉及以表演機器人作為研究方式去探討社會政治及控制論的主題。

梁基爵

當大家着迷於AI如何模仿和複製現有的模式,《人類協奏曲》把人工智能視為呈現當下的一個表演者——「它」可以是一個說話不用換氣的演講者,或是嗓子音域無限的歌唱家,可以是懂得十種語言的旁述員,又或是不受性別定型的演員;「它」會與現場表演者時而合作時而競爭,彼此扶持也互相奚落,演繹人類與科技掠奪、糾纏、對立、融和的特殊關係。

「能發人聲就是人嗎?」

「在這個作品中,我使用了許多人的聲音作為主要素材。但是,發出聲音的人就一定是『人』嗎?我可以用一把人聲唱出五六個octave的旋律,這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那麼這些聲音算不算是『人聲』」呢?」

基爵再舉例解釋啟發其創作的思考點,在現實社會即使一個人已經離世,他/她的Facebook帳號仍然可以保持活躍,繼續生成逝者的言論和活動等。「大家都知道你已經離世,但你仍然能夠在虛擬世界中以活躍的方式存在。這情節在英國暗黑神劇《黑鏡》(Black Mirror)系列中經常出現。那麼,這些活動的主體是否還算是『人』呢?」

更有趣的一點,上面提過,如果未來人類變得越來越像機器,而現在機器又在逐漸模仿人類,這種情況極端地進一步發展下去,可能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亦即是近年人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AI最終會否取代(甚至統治)人類?

談到這裡,梁基爵跟我說了一個故事。那天他在茶餐廳點了一份滑蛋牛肉飯,待應斬釘截鐵告訴他沒有這道菜。「原來菜單上寫的是滑蛋粟米牛肉飯,我說漏了兩個字他便告訴我沒有了。這些重複性高複雜性又不強的工種,可能很快就會被AI所取代。」話雖如此,但梁基爵認為沒有必要過份擔心,因為確實有一些工種,AI在可見將來不能爭到飯碗的。

梁基爵

與時並進 不應視AI為威脅

梁基爵認為,目前社會對科技的恐懼來自於大家對於過度追求速度和不自然發展的擔憂。「我認為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過快的發展會超出我們的應對能力。然而,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從科技的起步到成熟階段,都存在著危險性。」

他認為,被取代的人類在未來注定要轉而從事其他工作。「AI的進步在於幫助人類處理某些事務,從而讓人們能夠釋放思維,涉足更高層次的工作,我認為這才是人類的進步之道。過去,科技發展在歷史中一直以來也是如此。所以AI應該被視為正面的力量,推動人類不斷進步而不應被視為威脅。」

這些種種,刺激梁基爵與主創團隊重新思考,並放進了最新的創作當中。

梁基爵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躍於香港音樂和藝術界,本年更於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獲頒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2011年起,他開始探索媒體藝術演出形式上的不同可能,創作多個革新的媒體藝術作品,將劇場空間、媒體裝置、視覺藝術和沉浸式聲音效果混合於現場表演中,包括由M+博物館委約作品《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演藝學院委約作品《息在零地》、與導演蔡明亮合作品《一零》、以歷史建築作為表演場地的場域特定作品《籠裏的18種風景》和以泳池作表演場地的《急救箱與許願池》。

《人類協奏曲》是他最新深入以AI為主題的創作,嘗試將「時間性」(timeliness)和「展演性」(performative)套用在不同媒體的藝術層面,輔以科技的運用,給予藝術新形式、新看法、新生命,更重要是探討關於人性和其意義的多層次思考。舞台上一呼一吸,將零碎的當下從新整合,把碎片變得完整,帶領觀眾探索藝術結合科技的無限可能。

「作為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人?我們作為人類應該如何行動?未來的道路將會如何?我們的生活將會有哪些不同?這些問題是我們最值得思考的。」梁基爵總結說。

《人類協奏曲》(Machine & ArtNow)

日期及時間:
9月15日(星期五)下午8時
9月16日(星期六)下午3時、下午8時
9月17日(星期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HK$380

🎟️ 限時優惠人類低至七折門票 🎟️
🎟️ 特別優惠人類價 🎟️
-二人關掉電源八折優惠
門票兩張/ $600
-四人滅亡契機七折優惠
門票四張/ $1,050
於 9月8日 或之前訂購低至七折門票
(只限人類)
購票:bit.ly/human_discount
以特別優惠人類價訂購門票
限時優惠
是人類的不容錯過~!

採訪、攝影:鄭天儀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