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夜繽紛」大計準備活化廟街的當下,卻先上演一幕最諷刺「夜熄燈」街頭劇—— 廟街最經典的轉⻆地標「美都餐室」霓虹招牌今日被卸下,意表一代油麻地榕樹頭風景正式落幕。

1950 年開業的美都餐室今年已 73 歲,這個第二代霓虹招牌也屹立於廟街 58 年,依附着古樸的戰後轉角唐樓建築物,晚上格外耀眼。「第一代招牌圍邊有銅的花紋,我比較喜歡簡約的設計,而且這個雙面的招牌,整條街也只有美都獨有。」美都餐室第二代經營者黃醒芬小姐回憶說。

前晚,美都餐室晚上七點開始着燈,那是它最後一次照耀廟街、榕樹頭,街坊與熟客都表示不捨這代表廟街活力的霓虹招牌。近年屋宇署堆土式的霓虹清拆令下,不少香港老店招牌都被逼熄燈拆下,森美餐廳「霓虹牛」、尖沙咀太平館、深水埗南昌押、佐敦冠南華等霓虹招牌紛紛消失,呈現黯淡的夜繽紛。

熄燈後翌日開始搭棚,今天(11月9日)中午美都招牌被專門保育香港霓虹燈的非牟利機構 @霓虹交匯 接收,完成其近一個甲子的使命。

古稀的美都餐室,仍然像凝結了時間的空間如常經營,但建築物與社區連結的脈絡,像斬斷了一截,一如已失去昔日草根光芒、地踎色彩的廟街。

記得早陣子在近 40 度的炎日下,#文化者 專訪了「霓虹交滙」(Tetra Neon Exchange)創辦人 David Rule,還跟他首次走進機構錦田的寶藏庫裏,一整塊地和幾個貨櫃中裝了數十塊已拆卸的大型霓虹招牌,全是他與團隊悉心保育的寶物。

步近霓虹燈陣,David 如同介紹老朋友般,逐一說起招牌的保育過程、設計特色,甚至背後的家族故事,「每一個招牌就是一個家族品牌的奮鬥故事,拆下來時試過有品牌經營者回想往事,流下眼淚。」

霓虹燈陣是香港獨一無二的視覺文化,意義深遠。香港現存的霓虹燈招牌卻只剩 400 多個,風光不再,不知十年後霓虹燈會不會只乍現於舊電影、博物館的文物,失去了在城市發光的魅力?

  • 美都餐室
  • 美都餐室
  • 美都餐室

攝影、撰文:鄭天儀

伸延閱讀:【獨家專訪】霓虹招牌保育者David Rule:憑己力不讓香港熄燈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