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面料輕薄柔軟,擁有天然光澤,質地上乘、美觀,從古至今都被視為珍貴產物,更在歷史中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對歐、亞開闢貿易通道「絲綢之路」有關鍵影響,連結中國至海外地區。明清時期,粵港澳三地更成為歐亞海上貿易的重要橋樑,讓洋商得以經海路購買中國絲綢、絲織品和手工藝品。
廣東省博物館、澳門博物館與香港藝術館聯合籌劃巡迴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集合三間博物館共108組珍藏,回溯明清時期灣區舊貌和絲綢生產工藝,訴說三地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以及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歷程。

從外銷畫作一窺灣區往昔外貿盛況
展覽由灣區舊貌、絲綢外銷、絲綢換白銀和今日灣區四部分組成,引領觀眾回到過去,窺探外銷的絲綢商品與過程,以及對三城發展的影響。在18、19世紀,中國絲綢聞名於世,連歐洲皇室貴族都為之著迷,歐美商人因而看準商機,經海上絲綢之路到廣州經商採購絲織品。「灣區舊貌」展區裏,中國外銷畫家煜呱作品《廣州十三行商館》呈現該時期的廣州港口,為繁盛的景象留下珍貴記錄。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外銷藝術)林向盛形容:「18、19世紀正值中外貿易的頂尖時期,那時廣州是唯一一個對外通商的口岸,因此當地設有專門做對外貿易的區域,名為『十三行商館區』。這幅畫作正正展現該區在十九世紀的發展與興盛。」
「當時來中國貿易的商船會先抵達虎門,經當地引水引船至黃埔古港停泊,轉乘接駁艇沿珠江河畔進入廣州,再迎來一排西式建築物,這就是『十三行商館區』。那些西方商人來到時,總會在所居住的商館前,掛上他們的國旗。畫作描繪不同國籍商人來到的盛況,揭示廣州為當時南方最繁盛的貿易中心。」此作以及《維多利亞城遠眺》等外銷畫繪出粵港澳區彼時商船頻繁的面貌,足見絲綢外銷對中外商業交流的影響力。

絲織品兼備中西特色 呈現外銷下的中西交流
「經濟互動以外,廣州生產的絲綢品也影響到外地的文化和生活。」林向盛續說,絲綢經外銷進入歐美各國,深受洋人愛戴,並融入當地家居與日常。「絲綢外銷」區展出花織物、手繪絲綢、刺繡絲綢掛屏、圍屏等精美絲織品,其中包含三件清代國家三級文物。展區更特設一所以絲綢織品佈置的睡房,呈現當時大受歡迎的家居織物,林向盛介紹道:「歐洲人買了中國絲綢,就會用以佈置房間。除了絲織品,他們對於瓷器、家具等不同中國工藝品都很感興趣,因其滿足他們對東方的想像。有貿易以後,中西方的藝術交流倍增,讓這類中國風房間在當時非常流行。」
房間裏一對米白緞地廣繡花鳥掛屏,為常見於歐洲宮殿的中式工藝,充分展現粵繡精髓,林向盛說:「這款掛屏出口到外國時,通常會再加工改造成窗簾。兩個直幅的圖案豐富且對稱,重點為其錦雞和花卉圖案,屬粵繡特色的花鳥紋。廣東的絲綢作品經常可見吉祥的圖案,此作的錦雞正有吉祥的意思,加上花卉就是錦上添花,更突出吉利意義。」作品的圖案設計甚具中華韻味,色彩則帶點歐陸風情,用上玫瑰粉紅、粉藍、墨綠等顏色,林向盛補充:「作品以米白緞為地,加上各種豐富顏色的絲線作刺繡,可見西方對中國工藝的影響。」家居織物以外,展覽精選多件廣受18、19世紀歐美女性歡迎的廣繡披肩和刺繡華服,顯然在國外不論家居和衣著,都會尋到中國刺繡的蹤影。西方買家購入中式絲綢融入生活的同時,中國工藝也受西方特色啟發,從中可見絲綢外銷促成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城記」不僅以古物展現往昔生活,更打破疆界首次與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CAFI研究團隊及數碼時尚的學生合作,融合嶄新科技及傳統歷史,帶領觀眾運用擴增實景及虛擬實景技術穿上華服,走上跨越時代的時裝天橋,投入絲綢外銷的時代。
從歷史取靈感 華服透視過去與未來
香港作為巡展最後一站,展覽特意邀請本地藝術家林春菊(Janko)創作日裝置《那時——彼岸》,回應三城的故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中,粵港澳三城作為主要的外貿港口功不可沒,促成中西文化交流與匯聚。與此同時,絲綢緞布發展成華服的過程,承載藝術家的工藝與心思。擅長現代華服設計的Janko受展覽呈現的歷史以及版畫《香港仔附近的瀑布》啟迪,感悟如水流動的時間對三城發展的影響,繼而設計出三件時裝作品和空間佈置,透視過去、現在、未來,作為「三城記」的壓軸延伸。

步出圍繞歷史的展覽廳,《那時——彼岸》幾件現代化華服在前,配合落地玻璃窗外摩天大廈林立的維港海岸為背景,傳統與現代元素同框,產生微妙的古今融合,Janko形容,作品呈現了古今、虛實、中西文化的對比與交流。三件中西兼容的服飾,以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為基礎,混合搭配中式企領、一字鈕扣等華服特色細節以及西服風格,代表連結過去、融入現代和開創未來。材質方面,Janko刻意選用如水輕透的物料:「瀑布的有種透視的狀態,因此我在空間設置裏運用了紗,呈現如同瀑布流線的透視感覺,衣服同樣使用了一些透視的布料去營造穿透感。」
展覽訴說三個城市由絲綢外銷一路走來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由絲綢工藝本身,到絲織成品面世並外銷往世界各地的過程,以及其帶來的文化交流,充分展現一件件絲織品背後盛載的重量和歷史意義。這與Janko多年來作為設計師的追求不謀而合:「我過去十多年都是在研究怎樣將中西文化融入現代的生活,現代化華服,令更多人接受、欣賞。現在的時裝很多樣,但許多人不太了解時裝的價值,讓時裝淪為消費品。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專門做華服,我都是希望找到一條有價值的時裝之路。」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2月17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hkmoa三樓中國文物廳
撰文:蔡詠愉
攝影、剪接:古本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