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劉以鬯《酒徒》


風雨欲來的一周,香港文壇喪失了兩位重要人物。繼香江才女林燕妮的離開,99歲的著名作家劉以鬯亦於昨日在東華東院悄然走了,留下了《酒徒》及《對倒》等出色作品,啟發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

1918 年生於上海的劉以鬯,原名劉同繹,是香港著名小說家、編輯,父親是國民黨黃埔軍校英文繙譯官,兄長則是宋美齡的英文秘書。首部小說作品為寫於十七歲的《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在內地他已投身文化及傳媒界,二戰時曾任報章副刊編輯。1948 年,劉以鬯來港,曾創立出版社,但經營不善,故寫稿維生,六、七十年代高峰時期曾每日為十三家報館寫稿,《花樣年華》及《2046》梁朝偉所演的編輯角色,充滿他本尊的影子。他的不少小說都是在這時期誕生,包括1962 年發表,被喻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的《酒徒》。此外,他曾任《香港時報》、《星島晚報》、《快報》等的副刊編輯,曾提拔的作家包括西西和董橋等。

劉以鬯喜歡坐電車窗邊,坐上層看街,坐下層看人。所以他的《對倒》、《打錯了》與很多短篇裡,都有深刻而細膩的香港味道。

2000 年後,他屢獲香港政府頒獎表揚,包括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香港藝術發展獎傑出藝術貢獻獎及終身成就獎等,短片乃2014 年他終身成就獎時所作的訪問,談到寫作如何能「與眾不同」和人生。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