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兵馬俑
以秦始皇兵馬俑為素材創作的歷史神話穿越電影《秦俑》,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改編。

被喻為中國第一位「鑑定和修複完整兵馬俑」的歷史學家趙康民早前病逝,享年82歲。他四十多年前從俑坑中修復了完整兵俑出土,並將兵馬俑命名為「秦代武士俑」,從此「秦俑」一詞便源用至今,甚至作為電影名稱。

1974年4月,身為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的文化專員趙康民接到一通電話,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當年,農民正憂於缺水,開始打井。幾位農民挖到堅硬的紅土。他們逐於紅土下發現了真人大小的陶器人像和銅製的箭頭,那地距離秦始皇墓地不遠。

趙康民接到電話後趕到現場,發現了震撼的考古文物:在他眼前出現了約8000具紅陶官兵像,他意識到這些很可能就是秦朝陶塑的殘骸,於是要求農民馬上停止挖井。

趙康民開始用手將這些碎片拼起來,3天後,兩具高178公分的紅陶戰士像修復完成。當時正值文革後期,他一度擔心兵馬俑會遭損,不敢公佈,最後被一名新華社記者無意間發現,上報中央。北京當局決定對該片區域進行開鑿,挖掘出逾500具兵馬俑。1987年,這批文物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兵馬俑被譽為「現實主義的傑作」。

趙康民曾寫過一篇自述文章《秦始皇兵馬俑發現始末》,詳細介紹兵馬俑發現和發掘經過。他寫道:「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1974年,我有幸率先科學地鑑定、修復、命名和試掘了現已被公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坑,拉開了發掘這龐大地下軍陣的序幕。」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和團隊在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進行挖掘和修復工作。

生於1936年的趙康民近年踏入古稀,但他仍不時戴著氈帽坐在他修復的兵馬俑旁邊,向好奇的遊客們講解,他原為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館長,從事文博考古工作近半個世紀。秦兵馬俑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