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活化重開,首個專題展覽「大館一百面」便曬冷一眾與大館有淵源的人和事。中環是個老社區,社區總有人情在,哪怕這裡是講求搵錢至上的中環,恰恰是中區曾經有個小中區,那便是大館。

大館建築群集前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如此佔地廣的司法三合一重地,閒雜人免進(或懼怕),儼然一個小社區。陳兆榮便在大館Barrack部門(今稱支援組)一做二十年,見證大館結役。有社區就有街坊,在他眼中,這些「街坊」便是交通部、IHQ(港島總部)及EU三個Barrack的同僚,誰家沒有缺「柴米油鹽」時,每遇急需調配物資,四個Barrack守望相助。

.jpg
大館活化重開,首個專題展覽「大館一百面」。

陳兆榮原隸屬政府物流服務署,是1971年首批調派至警署服務的一員,來大館前先後編至旺角警署及醫務署上班,1987年調派至大館,大館結役後又派至灣仔警署,他形容大館這二十年,朝九晚五,每周工作五天半,大館地方大又自由,是職業生涯裏最美好的時光。 「一般Barrack最長做八年就要調職,問我當然唔走。」Barrack屬管家角色,諸如飯堂的杯碟、洗衣房用的肥皂、布、衣架,向物料服務署Store(士多房)訂購物資是Barrack工作的一部份,「每間差館每個月各自有一個Store Day(採購日),提前兩、三星期便要準備,由管房遞交清單及發票。」如今電腦化,士多房整理好物資直送警署,「以前Store Day,所有workman加兩個文職出發去士多房拿東西;人力資源需求很大,所以士多房要慳錢,多招聘熟手的退休workman工作。」向士多房採購的秘訣是多訂少量物資,否則有需要時便張羅困難。

義氣和人情是這個小社區的流動貨幣。遇有警察遺失警帽,陳兆榮便會拿出退休警察留下的警帽「江湖救急」,「見board或上台領獎穿着得體些,借新恤衫及褲給他們,他們升級後會送茶、西餅過來,慶祝飯局也會預埋我們。」每年拜關帝,由中環結志街走往中央街市側的龍記飯店訂燒豬,「每一年春茗都是這樣,有感情。」他最懷念年終燒烤派對的年代,「當天工人最忙,搬燒烤爐、炭,最後做清潔,食物自然由飯堂供應,由部門福利基金付基本人頭費,多除少補。原來大館地底有個大油缸供警車入油用,所以每次不能放太多燒烤爐免生危險,「後來油缸清走,我們就將油桶切開做兩個燒烤爐,燒烤爐外借率很高。」後因被街坊投訴油煙,2000年起改往酒家慶祝。「我最懷念BBQ年代。」因工作關係與飯堂飯堂及廚師熟稔,「我們平時叫餸,甚麼菜色也可以,習慣將整碟飯及汽水拿回辦公室吃,工人會幫忙收拾碗碟返飯堂,所以飯堂只收他們半價飯錢。」

像Barrack這個管家角色,做的可能微不足道,但能為前線衝鋒陷陣作後勤,如搬鐵馬,其實同樣重要。每逢聖誕節及新年,7至8名工人出動搬鐵馬是閒事,陳兆榮印象最深刻的數次,除了任職旺角警署時李小龍舉殯外,還有蘭桂坊慘劇,「那晚我們Barrack、沙展、PC即刻返去待命,因為藥物譬如紗布由我們管理,我們將整個藥倉搬晒出來。」特事特辦,隔天遞交申請表,即補回所有庫存。

1997年回歸時,陳兆榮(紅圈)與大伙兒在總部大樓前留影
1997年回歸時,陳兆榮(紅圈)與大伙兒在總部大樓前留影。

陳兆榮在大館經歷97回歸及結役此兩大重要時刻,「在旺角警署時,差人還是穿綠色軍裝,後來雅麗珊郡主出任警務處和香港輔助警察隊的榮譽總監,香港警察改名皇家香港警察,更換制服,所以97年回歸時換帽徽、鈕扣、肩章,不會手忙腳亂。」大館結役當日,警察攝影學會替每個部門拍照留念,大家看着鳴金收兵,英國國旗換上五星旗,不少人仍然記得黃霑替港台做行將結役的大館採訪。大館結役,陳兆榮編往灣仔警署,「一落到灣仔變一家一主,互助性消失。」大館消失了,人情還在,「退休後大館的老友記成立Whatsapp群組,不時搞大食會、飯局及旅行。」

撰文、攝影:邵超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