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管出家人也要學會世間的聰明法去解決人事糾紛⋯⋯」—— 釋本有
「禁語」(或止語)又稱閉口禪並非佛門的攝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本煩惱)的獨家修行方法,據我所知天主教也有很多神父如今也盡量禁語(或絕不說別人是非)。
有過修行經驗(不止佛教)的許多人都認為,通常人們一開口就「沒甚麼好說話可說,大都是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壞話,討論政治更容易引起爭拗」⋯⋯那是否意味著人不應該說話呢?我想,客觀一點應是「一般人說話要看場合或話到口邊留半句,事從理處讓三分」,一般人是指「沒經過修行訓練的人」,因沒修行過「自我中心就會很強大」,而強烈自我中心往往也就是爭論吵架、打架的原因,即管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因為雙方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人忽略存在感」而造成互相打鬥甚至血濺當場的惡果。
存在感很重要(學會退讓)
很多家庭或職場都會有一些長輩前輩上司其「潛意識」極端重視自身的存在感,後輩如覺得他們難溝通其實可以少跟他們說話,並且做出令他們「感舒心的動作」,譬如「吃飯時讓他們先坐,進出升降機都先讓他們」,那麼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很疼你看重你(我知這麼寫很心靈雞湯或有點厚黑,是世間聰明法而非智慧,但連聰明都學不會在人世間就容易自討苦吃自找麻煩)!而當明白多數人都極端重視存在感時你能提醒自己引以為戒的話,生活就更容易過,路也會變得愈來愈廣闊。
即管出家人也要學會世間的聰明法去解決人事糾紛,出家的我們也會去別的寺院參學掛單(暫住),一樣會面對很多難纏的老和尚及精神或心理有問題的僧人(不是說所有一出家就成羅漢成佛),寺院也是家庭和職場甚至朝見口晚見面⋯⋯甚至你看不順眼的人(如你還有很多分別心-不夠慈悲即不能用慈心悲心看人的話),在這時候禁語就極重要(討論修行方法也不一定好因容易產生爭拗),僧團六和敬的相處之道也是少說話,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都總愛喜歡雜心閒話也的確是事實。
多用肢體語言其實也可以解決問題,即管你的肢體動作是「裝謙卑裝有恭敬的心」也比不裝好,這不是虛偽,而是在修行上都是先要裝作,裝作多了就領略到好處就知道世間法就會成習慣,就好像出家後是要學僧人行儀一樣,裝都要裝得似如法的僧人,不裝就一個馬路假和尚後果更麻煩將來成習氣就更難改進。
故說閉口也是禪-並非單純不立文字的字面解釋如此簡單,而是要先少說閒話才能慢慢感受到少了無謂爭拗所帶來的寧靜喜悅。
文/圖:釋本有
(編按:畫憎 #釋本有 由今天開始,每逢星期一 blue Monday 開始,為 #文化者 讀者訴說《人間》智慧、處事之道,希望為眾生送上心靈雞湯(是素湯),在一星期的開端掃掃藍調,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