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響》
電影​《非同凡響》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我唔想寫一個英雄,我哋唔需要有個英雄的老師……我希望觀眾感受電影的意義。」—《非同凡響》、《樹大招風》導演 #歐文傑今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擲地有聲一句:「希望我們的國家可被當成真正的國家看待。」在兩岸引發政治紛爭。回顧香港的金像獎 ,前年電影《十年》獲頒最佳電影同樣備受爭議,猶幸當年金像獎主席爾冬陞亦道:「我哋最需要恐懼,係恐懼本身。」

《十年:​方言​》​導演歐文傑(Jevons)沒因爭議影響創作,甚至有人找他拍合拍片。「我已比好多人幸福,觀眾仲睇到我啲戲。」別以為他來者不拒,他堅持創作貴精不貴多:「部份作品無具體劇本,或者一味追求官能刺激,都唔會浪費時間接,我想拍探討人與人之間的劇情片,比較有意思。」

特殊學校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有次,Jevons收到​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校長的DVD,​即是這間特殊學校學生演出的音樂劇,啟發他開拍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非同凡響》,講述這班學生、老師和家長在排練期間至演出的點滴,為求呈現最佳效果,部份演員是輕度智障學生。上映個多月口碑載道,好評如潮。電影更衝出香港,在台北電影節首映,又在南韓、美國、英國等放映。電影於本月初 #倫敦東亞電影節 其中一齣港產片。(其餘港產片為《#無雙》、《#水底行走的人》及《#黃金花》)

歐文傑說:「我覺得電影節偏好藝術及較偏鋒的作品,《非同凡響》介乎主流同藝術電影之間。」放映當晚大部份觀眾為華人,更有港人觀眾表示,父母在香港特殊學校任教,認同電影的傳達的訊息。

不少人標籤特殊學校學生為次等,導演認為,他們的獨一無二的敏銳觸角,是我們視而不見。輕度智障小朋友珈朗很尊敬爸爸 ,目送常常在外工作的爸爸駕貨車離開,還在音樂劇中說自己長大後想跟爸爸做同樣的職業。有一幕他被余香凝飾演的 OK姐姐不慎推跌,飾演珈朗哥哥的岑珈其有點憤怒,責怪及推倒姐姐,更刮花她的新手錶。珈朗竟用零用錢,買一隻玩具手錶送給姐姐作補償。這些見微之著的窩心,容易隱沒於忙碌生活,在冷漠的社會,更應值得被珍惜。

智力正常的人,被不尋常的價觀壓到透不過氣—Band 1 學生OK姐姐愛烹飪及畫畫,這些不能賺錢的才能,在父母或主流價值眼中一無是處。飾演特殊學校音樂老師的 #谷祖琳,不是愛心爆棚,她一直想轉往正常學校任教 ,曾害怕日後產下智障子女而抗拒懷孕,歐文傑表示:「一般人唔應該用高高在上既態度睇,我唔想寫一個英雄,我哋唔需要有個英雄的老師,人物之間,包括智障學生、老師、 Band 1學生應互相學習。」

「人生平等難見,我已盡力卻無人知曉。」是音樂劇歌曲 《有你在旁》的歌詞。一班默默耕耘的人,他們真正需求不被看見,甚至被放錯位置,例如音樂老師最擅長彈琴,但她 每天為特殊學校的學生上音樂課,費盡心神,差點遺忘自己 的喜好。OK姐姐讀Band 1中學,平時木無表情,壓抑內心 感受,參與特殊學校音樂劇排練後,發現最愛的課外活動不 是去補習,而是沉醉在藝術世界,繪畫最尊敬的外公為習作 ,卻被老師批評題材不吸引。她後來更因家長阻止,被迫缺 席音樂劇排練及演出,專注學業。電影結尾,她看見音樂劇海報後,拾起粉筆畫彩虹,歐文傑說:「觀眾未必留意到, 她畫時不是像從前板著臉,會面帶笑容,當你找到想做的事 就繼續做吧,懶管成功與否。」他希望觀眾看完電影把這份 純粹的感動帶到日常生活,「我唔想寫到咁悲觀,有時只係關乎勇氣,唔使人哋認同先做。」

《非同凡響》
余香凝飾演Band 1學生,從小根據父母期望成長,後 來才發掘自己的愛好。(非同凡響劇照)

也曾迷失 重新尋回自己

現實生活,歐文傑也曾經迷失,但跟OK姐姐一樣,從笑逐顏開的一刻尋回自己。「試過寫唔想寫既劇本,對住電腦好辛苦。」但當題材是自己的心聲,他敲鍵盤特別暢快:「我會緊記笑住打劇本既moment。」說時不忘大笑幾聲,流露他對創作純粹的熱愛。

他在讀電影課程時,早認清港產片少人睇的現實:「點解仲要讀?都係想講自己嘢啫。」走上這條「不歸路」,不是博取掌聲,獲取獎項,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收入微薄,謹記初衷,亦能排除萬難,找到出路。

「《樹大招風》拍咗五年,四年冇收入,我咪幫細路補習囉,仲幫會計師行拍片,搵到舊錢即刻走,喺電影公司辦公室 對面添。」彷彿提醒他,電影片場才是他的夢工場。

拍攝《非同凡響》對歐文傑絕對是大挑戰,「好多moment 都辛苦」,只得22個拍攝天,包括找場景、試鏡及綵排, 同時照顧輕度智障演員,「拍唔到某些場口,無得再補,要 即時改劇本同storyboard,第二日再拍。」加上後期製作, 他有超過三個月,每天只睡一小時,搏盡如超人,不過滿腔 熱誠也會喊累吧,有些細節未盡人意,他亦欣然接受,難得 台前幕後同心協力,歐文傑覺得辛苦也甘之如飴。「有人唔明你,咁辛苦搵到幾多錢呀,我唔係因為要得到成就,而是令團隊及觀眾感受電影的意義。」人生不是所有事都徒勞無 功,至少你懂得走出一步,敢於與眾不同。

撰文、攝影:小琳(發於倫敦)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