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有事物每一刻都在消失,有些是很微妙的消失,但我們沒察覺。這時候思考到,影像上、視角上這麼大的事物突然消失了,會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想法……」影像及聲音藝術家麥海珊 Anson這般形容觀塘老區。

麥海珊的最新展覽《如此,攝影筆》,是次與錄映太奇合辦展出兩組全新作品。《一地.兩制.十年》鏡頭媒體裝置,混合攝影與超八電影影片,探索觀塘人的日常空間和觀塘核心地區的物事景觀變化;而《一河不二渡》單窗影片,則探索關於消失、回憶和觀看方法。

提起超八,麥海珊一向鍾情用超八菲林拍攝:「它的質感和色彩別的格式做不到。如今數碼非常近似我們看到的,現在有4K影片,比我們肉眼看得更清。但超八是反過來,它跟我們看到的影像很不相似,對我來說它更加能勾起我們的情緒。」

重回觀塘記錄 一切由裕民坊重建計劃開始

小時候住在觀塘的她,自搬遷後就一直沒有回到這舊區,直至2006年,觀塘裕民坊重建計劃開始,才故地重遊。當年麥海珊就手持超八攝錄機拍下了重建之初的片段,穿過觀塘巷仔,重遇老街坊的簡單生活。

「我看了那計劃大綱,那是一個很誇張的改變,都想像不到未來會變成怎樣,因為那變化實在太大。那時我就想到,不如把它拍成影像,但沒有想到將片段造成甚麼作品。」這些超八菲林讓人翻開當時觀塘充滿各式小店,百花齊放時的繁忙景象。

十年過去,2016年麥海珊再次來到觀塘,當時重建計劃正在進行第二期,當年密集的小店和唐樓都已成追憶,「那空間的建築都拆光,然後我就發現,在市區我從未見過這麼巨大的洞。當時覺得很誇張,那些事物一下子就沒有了,也是視角上一個很巨形的消失。」2006年曾攝錄的街區,2016年已經變成了一個大洞。

「跟我記憶中的地方有很大分別,腦裡總想着以前這地方是有很多人。陳先生在這裡改衣服,後面那家潮洲人開的店味道很好。那就覺得不如也拍一些相片,那些相片拍攝於2016至2019年,燈箱的相大部分是拍攝於2018年尾至2019年頭。」

在這次展覽中,Anson把相距十年的影像在同一視角上展出,試圖從觀看感知/體驗/記憶中,尋找其中幽微的差異、相同、以及異同之間的模糊狀態,從而超越種種二元概念,諸如舊與新、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模仿與真實、以至攝影與電影媒介。

當觀塘連上印度尼連禪河

至於單窗影片《一河不二渡》,是來自Anson一月在印度菩提伽耶工作之時,遇上一條乾涸河流,延綿幾十里的河水消失。「它叫尼連禪河,其實是印度教與佛教的聖河,其實是一條很重要的河。我覺得很誇張,一個這樣重要的東西 一個這麼大的東西,然後就這樣消失了,就開始思考消失這事情。」回港以後,便把觀塘的超八菲林和菩提伽耶的片段拼湊起來,剪輯成散文電影,觀察消失的現象,以及從鏡頭媒體的呈現,也同時藉以抒發對事物消失的情緒,「當我重看相片的時候,那麼多人曾住在那裡。但如今他們都已經散開了,其實這些事是令人傷心的。」

《一地.兩制.十年》展覽

日期:即日至2019年5月30日

時間:12:00至19:00(星期一至星期日)

地點: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3號室,錄映太奇

《一河不二渡》戶外放映暨藝術家座談

日期: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1930

講者:麥海珊 Anson Mak

地點:牛棚藝術村戶外空間

片長:45分鐘

免費入場,不設劃位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